上周,我刚刚在美国中部的一个城市安顿下来,首先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在本地银行开一个账户,以供日常消费之需。根据以往的经验,这类账户我不会去找花旗、美洲之类大银行,而是直奔离办公室不远的一家地域性小银行。 结果果然符合我的预期:在这家银行开支票账户,既没有最低存款额度限制,也不会遵照所谓“国际惯例”收取什么年费、账户管理费等等,而且首次开户银行还会给我账上打入100美元的礼金。最后,虽然根据“国际惯例”,跨行ATM取款要收手续费,但这家银行告诉我,它们会全额报销我的跨行取款手续费。
地球人都知道,中国国内的银行每逢要向消费者收取额外的费用时,特别喜欢先援引一下“国际惯例”,为自己的收费行为撑腰。我在两年前的一篇文章(《中国信用卡的美丽谎言》)中就曾说过:它们援引的这些“国际惯例”经常是不准确的,如关于刷卡消费的费率问题。不过,有不少“国际惯例”也并非空穴来风。比如上个月,银联正式允许银行对跨行查询收费时,宣称这是“国际惯例”,虽然也遭到很多人质疑,其实这次银联说的倒确是实话。跨行ATM交易(包括查询),对银行来说,是向消费者提供了额外的服务,增加了额外成本,收取一定费用是应当的。
关键在于,在美国这样金融体系自由化、银行业竞争激烈的国家,总会有那么一些银行站出来,对“惯例”说不,提供给消费者更廉价的服务。我这次开户的银行,主动为消费者报销所有跨行交易费用,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个中奥秘,十分简单:大银行网点多,ATM多,虽然跨行交易要收费,但消费者绝大多数时候总能找到本行的ATM机使用,实际可能承担的跨行交易费用也近乎于零。小银行网点少,消费者绝大多数时候只能选择跨行交易,这就成为小银行的竞争劣势。为了和大银行竞争,小银行就不得不推出“跨行交易免费”的补救措施。
这就说明,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银行的收费和它提供的服务是基本对等的。大银行网点多,意味着提供的服务多,就可以收跨行交易费;小银行网点少,提供的服务少,就必须在收费问题上向消费者让利。同样,大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一般来说多于小银行,因此它们会设置较高的最低开户额度,并对小额支票账户收取账户管理费;小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相对较少,也就会有很多的免费服务推出,很多小银行还会用提供“开户礼金”或“礼品”的方式,鼓励消费者开户。收费和服务对等,是自由市场上的天然法则。违反这个法则,不提供相应服务却拼命提高收费者,一定会被市场淘汰出局。
中国的问题恰恰就在这里。在中国,仍然有许多行业是政府高度管制或者说是垄断的。这些行业中,经营者没有竞争的压力,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提高收费,或者新增收费项目,全然不需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方面做出相应改进。大者如银行业、石油业、电信业和前几年的航空业,小到出租车行业,都是如此。理论上,这些政府垄断行业都有主管部门,它们应该都是为人民服务、为消费者利益服务的,这些主管部门也设置了各种制度如价格听证会等等,以管制恶意提价行为。但事实却一再证明:没有市场竞争压力,价格听证之类机制并不能充分保障消费者的利益,相反却往往成为给各种提价行为镀上合法外衣的便利工具。有些情况下,主管机构不但不会主动考虑消费者利益,反而以“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为由,禁止经营者向消费者让利。前几年航空业还处在严重垄断之下时,有关部门一再下令禁止机票打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两年,电信特别是移动通信企业每次推出对消费者有利的价格优惠,往往会立即遭到有关部门喝止,也是一例。
自由竞争市场也有许多弊端,但是在保障消费者利益方面,它要比任何政府部门都更加有效。遗憾的是,由于长期受到各种偏见的影响,我国许多消费者仍然对政府抱有更大的期待,对市场竞争心存畏惧。每当有人出来鼓吹“大政府”、“加强管理”时,总会得到不少民众的拥护。这说明: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不仅仅是一个制度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改造人们思想的过程。只有当更多的民众做好面对市场选择的心理准备,提出解除市场管制的要求,那些目前处于政府高度管制下的行业才有可能逐步自由化。那时,人们对各种“收费”、“提价”的抱怨,也才会逐渐绝迹。
(作者系Manatt Jones国际咨询公司顾问)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