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5月31日发布2006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虽然总体形势良好、金融运行平稳,但需要高度关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对外贸易结构性矛盾突出、流动性过多以及全球经济失衡可能给我国带来的风险等问题。
2006年一季度,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总体形势良好。国内需求比较旺盛,对外贸易继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市场价格平稳。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10.3%,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2%。
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1.8万亿元,同比增长18.4%,比年初增加1.98万亿元。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5.3万亿元,同比增长18.2%,比年初增加1.181万亿元。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为1.26万亿元,同比多增5193亿元。
《报告》认为,一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总体来说依然偏大,部分行业、地区投资冲动强烈,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扩张的压力仍然存在。
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1.4万亿元,同比增长27.7%,比上年同期加快4.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规模继续扩大,施工项目和新开工项目增加较多。一季度,施工项目8.7万个,同比增加2.2万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2.2万亿元,增长30.1%;累计新开工项目3.3万个,同比增加1.1万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5万亿元,增长42%。
与此相对应,一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也增加较多。从投向看,流动资金贷款及基建贷款增加较多。人民币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4908亿元,同比多增1753亿元,其中基建贷款增加2849亿元,同比多增1111亿元。一季度主要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投向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交通运输、能源、环境等方面。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潘英丽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投资过度具有两重性,短期内可增加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帮助消化剩余产品,从而拉动经济增长,中长期则会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在前期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埋下导致下一阶段经济回调或是衰退的种子。同时,如果信贷大规模用于投资,当产能过剩、产品卖不出去时,金融风险将大大增加。因此,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投资过度,将有可能出现经济回调、金融风险积聚的情况。
《报告》分析,随着“十一五”项目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动,各地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依然较强,当前在建施工规模扩大、新开工项目增多反映出短期内社会总需求仍有继续扩张的态势,存在着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压力。从价格走势上看,未来我国价格走势虽然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但上行风险大于下行风险。考虑到我国经济增长持续处在10%左右的高位,再加上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看好,一定时期内价格总水平出现下跌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而服务价格、资产价格膨胀压力加大,整体通胀潜在风险需要关注。
总体看,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投资较快增长有一定的必然性,但要注意到依靠投资拉动对经济增长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以及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
潘英丽向记者表示,投资过热事实上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仍然延续了传统的模式,即地方政府主导型增长模式,这对于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而言存在较大隐患。“十一五”规划中,中央已明确提出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消费,限制投资过热。她建议,目前,可考虑调高存贷款利率水平。一方面,利率是筛选投资项目最好的机制,贷款利率调高时,较低效率的投资项目自然会被淘汰;另一方面,较低的利率意味着资产价值低廉,会鼓励人们利用资本进行投资,并且主要会集中于固定资产投资,如果利率较高,资产价值昂贵,人们会转向利用劳动力等其他手段进行投资。
她认为,当前我国经济总体态势是,投资占GDP比重过高而消费占GDP比重过低,储蓄大规模用于投资,生产出大量产品,国人消费较少,以较低的价格出口国外,转化为主要以美元形式存在的资产,购买美国国债,这对国人来说是非常不划算的一个循环。若美元贬值,我们将损失惨重。(越来越多的专家认同美元贬值,有机构预计未来几年内美元可能贬值25%左右。近期美国财长的更迭宣布货币政策不变,不禁让人增加了美元贬值的担忧。)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国家加强宏观调控,限制投资过热非常必要。
《报告》指出,下一阶段央行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提高调控的主动性,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控制基建等中长期贷款,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服务,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责任编辑:王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