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国价格走势虽然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但上行风险大于下行风险
记者孙汝祥5月31日北京报道 中国人民银行今日发布的《2006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称,央行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加强本外币政策协调,提高调控的主动性,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
报告认为,未来我国价格走势虽然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但上行风险大于下行风险。一定时期内价格总水平出现下跌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而服务价格、资产价格膨胀压力加大,整体通胀潜在风险需要关注。总体上,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投资较快增长有一定的必然性,但要注意到依靠投资拉动对经济增长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以及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当前要高度关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对外贸易结构性矛盾突出、流动性过多以及全球经济失衡可能给我国带来的风险。
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取向与趋势主要包括: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提高货币政策主动性;继续贯彻落实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加强政策引导,提示金融机构合理均衡放款,着力优化贷款结构;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加强对“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服务;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继续深化金融企业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央行强调,要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加强公开市场操作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增强公开场引导信贷和利率的调控能力,有效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促进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发挥对市场预期的引导作用。在巩固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政策的基础上,适当简化贷款的基准利率期限档次,推进长期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完善中央银行利率体系,建立适时动态调整再贴现率等中央银行利率形成机制。及时提示金融机构根据实体经济部门的信贷需求在年度内合理均衡放款,防止贷款出现过大波动,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控制基建等中长期贷款,优化信贷结构。鼓励和支持扩大消费信贷业务,有效利用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的相关信息,完善住房贷款定价机制,改进住房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支持合理住房消费。
2006年一季度,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金融运行总体平稳,货币信贷总量增长快于预期目标。 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1万亿元,同比增长18.8%,增速比上年同期高4.7个百分点。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下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1.8万亿元,同比增长18.4%;外汇存款余额1589亿美元,同比下降2.6%。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1.9万亿元,同比增长14%。从投向看,流动资金贷款及基建贷款增加较多。一季度主要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投向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交通运输、能源、制造业、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方面。从增速看,投向服务业方面的贷款增长较快。3月末,基础货币余额6.3万亿元,同比增长8.6%,比年初减少1792亿元。一季度,商业银行人民币1年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85%,为基准利率的1.05倍,利率水平比上季度降低0.22个百分点。 (责任编辑:单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