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环保意识与行为有了“晴雨表”
首部“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绿皮书”问世
记者刘树铎北京报道 在第35个“6·5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编制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绿皮书(2005)》日前正式对外发行,这也是“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调查报告第一次对外正式公开。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会长潘岳认为,“民生指数”是一项创新,填补了国内公众环保研究领域的空白,对环保公众参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指的是中国城乡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根据直接经验或其它渠道获得的对于环境的感受和印象,是对公众对环保的认知程度、参与能力、评价能力的量化反映。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运用国际先进的社会调查统计方法,组织进行了首次“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大型调查,并借鉴国家环保总局多年来在促进环保公众参与方面的成功经验,将公众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但难以量化的环境问题,通过国际权威的现代民意测验方法和统计学方法予以量化,是一项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的基础性工程,是描绘中国公众环保意识与行为的“晴雨表”。
调查显示,中国公众的环保认知度与参与度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中国公众环保知行不一,认知面广,但认知的深度和准确度不足。本次研究发现,目前公众越来越关注环保,从宏观的环境问题到微观的环境事件,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层面也越来越广。调查发现,公众对环境污染、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境问题,认知程度已经达到了80%以上。
调查发现,较多的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模糊,甚至简单地等同于“环境污染”;同时,公众对负面环境问题的敏感程度和关注程度远高于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等正面环境问题。研究人员认为,造成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因为目前身边的环境污染事件层出不穷且日益严重,切实影响到公众的日常生活,急需处理和改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一些媒体对负面环境新闻过度炒作,干扰了公众的视角。
“民生指数”显示,受访者学历越低、收入越低,越关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微观环境问题(如垃圾处理等);受访者学历越高、收入越高,对环境问题关注的层面越广,越有深度。年轻群体因接触的媒体渠道明显广于年老群体,对各方面环境问题广泛关注,对正面环境问题(如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等)的关注和了解程度明显高于年老群体。从区域来看,华北地区的受访者对各环境问题的认知、关心、了解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受访者。
“民生指数”还显示,八成以上的公众调查前三个月参加过环保活动的次数较少,参与较多的公众仅占6.3%,两者之间差距显著;同时,当公众遇到具体的环保活动时,视当时的情况再决定如何参与的比例最高,达到四成以上,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从众心理表现突出。
本次研究发现,目前公众最关注公共空间的环保情况,比如空气、水、噪音等,关注程度达到34.0%,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公众对拥有干净整洁无污染的公共环境的期望。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众参与的环保行为却集中在个人的生活空间,并以简单的、浅层的环保行为为主,如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节约用水、用电等能迅速带来改善并获得直接利益的环保行为受到大力推崇,而有意识学习环保知识并用于日常生活或主动参加公益环保活动等需要花费一定时间,这些较高层次的环保活动参与度则比较低。 (责任编辑:单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