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生产能力,改善人居环境,促进饮水安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阶段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举措的集成和发展,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是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的重大历史任务。 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对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如何更好地开展水土保持,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使水土流失成为主要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全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2%。水土流失在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主要发生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占90%以上,尤其集中分布在大江大河上中游及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村。大面积的土地退化,使得土地生产力持续下降,影响农业生产;加剧了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恶化人居环境,加剧贫困程度。
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根本目的是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建设新农村,特别是在水土流失地区,关键在于保护和合理利用当地水土资源,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力,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发展地方经济打好基础。长期实践证明,水土保持是山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是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对于促进解决“三农”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可以保障山丘区粮食安全。水土保持坡耕地改造和淤地坝建设等是提高山丘区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一般情况下,梯田平均每公顷年增产粮食1125公斤,是坡耕地的2—3倍。淤地坝每亩坝地生产粮食300到500公斤,是坡耕地的6—10倍,黄土高原区坝地占总耕地的9%,而粮食产量占总产量的20.5%,当地干部群众把淤地坝誉为解决温饱的“粮食囤”。
二是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被称为“江南沙漠”的江西兴国县,经过十几年坚持不懈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和经济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均纯收入由1983年的55元上升到2000多元。四川省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项目区内的贫困户比例由治理前的15%下降到现在的5%。
三是可以改善人居环境。许多山丘区实施水土保持后,不仅改善了山区农业生产条件,而且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生存条件,使光山秃岭变成山清水秀、林茂粮丰、安居乐业的秀美家园,农村环境得到整治,村容村貌发生了变化。
四是可以促进饮水安全。水土保持就地拦蓄水土,涵养水源,把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对下游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在控制面源污染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江西赣州地区推广的“猪—沼—果”治理开发模式,既减少了化肥使用量和牲畜粪便排放量等污染,又减少了水土流失。
当前,我们应该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把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土保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先抓好贫困地区水土保持;加强以坡耕地综合整治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多渠道增加投入;强化水土保持实用技术的作用。
(作者为水利部副部长)要闻 国际 地方 农企 农业科技评论 理论 典型人物实用信息·人均耕地面积1.4亩传递三大警示信号·要让保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国广大农民·农民工居住应纳入城市住宅建设规划·牢基础促发展--访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农民工月工资500-800元强度大危险高·警惕不法商贩冒充专家坑农·走近农民工:给外出打工丈夫的一封信·徐浪:农民就是要走没有路的地方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