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农村版
作者:杨秀峰 苗葳
近年来国家虽然逐年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但落实到地方,支农资金往往是由十六七个部门定点、定向下拨。下拨的分散性,导致支农投资管理分散、衔接不够、交叉重复,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大打折扣。 针对这一问题,山西省吕梁市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山西省吕梁市灵泉镇马村农民白玉栓做梦都没想到, 自己这辈子还能从几十里外的山上搬下来住进移民新村的楼房。
忆起在山上居住的日子,白玉栓说,山上没水吃,村民们只好每天花两个小时到2.5公里外的地方去挑水喝。“现在用水可方便了,而且每吨水只要1.5元。”
马村村民生活的变化,得益于吕梁市实施的捆绑支农资金项目。吕梁市石楼县财政局副局长郭福光告诉记者,在过去的20年中,吕梁市仅财政扶贫一项就达到了好几亿元,但多年的扶贫,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吕梁市穷、民穷的状况。从2004年开始,吕梁市以扶贫项目为载体,在县一级,将分散于各部门的支农资金进行统一整合,规划使用,增强了扶贫项目的力度和可持续性,有效破解了支农投资管理分散、衔接不够、交叉重复、效率不高的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支农资金的效益。捆绑支农项目的基本原则是先把各项支农项目捆绑起来,按照农村发展规划,明确支农项目投向,集中力量用于农村建设。
石楼县位于晋西吕梁山麓,总人口10.5万,农业人口8.9万,
2004年财政收入1200多万元,2005年财政收入也仅上升到1869万元。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716元,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石楼县在用好国家移民政策的基础上,把争取上级政策性投资和有效整合扶贫资源结合起来。2004年、2005年该县先后争取到山西省移民补助资金1890万元,为移民村实施了总投资960.34万元的多项工程。两年内全县累计投入移民开发的资金达9930万元。
变分散资金为集中投入,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有力地促进了移民开发工作的进行。两年来,石楼县新建移民住房近13万平方米,移民7000多人,退耕还林2万多亩,新建人畜饮水工程13处。新修乡村公路、田间路30公里;新修、改造学校14所;新建、改造卫生所6所。
捆绑资金项目不仅帮助移民建起漂亮的家园,还帮助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在实施退耕还林中,吕梁市集中了大量资金帮助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实施杏化、枣化工程,建设圈养猪舍,为农民致富铺路。
捆绑资金项目带来的好处都挂在农民的嘴边,但是很多农民可能并不清楚,资金的整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吕梁市市长董洪运介绍说,整合资金的过程是一个涉及部门之间职能再调整、权力再分配的过程,只有统筹协调好各职能部门的关系,明确各自职责,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否则,以哪一个部门为主都很难,都做不好整合工作。因此,对需要整合的资金、投入的方向和地点、项目的实施以及资金的监管等,要进行系统安排,统筹考虑,否则,整合工作就不可能长久。
以石楼为例,在捆绑支农项目中,财政支农资金拨付方式采用分期拨付和直接补贴的办法。一般项目启动资金不超过项目总投入的30%;项目初验合格后,拨付55%;项目的质量保证金一般留存15%,待次年复验合格后予以全部付清。对于初验和复验不合格的项目,停止报账,待项目实施单位返工整改,经再次验收合格后方可报账,其整改费用财政不予支持。对农户自建项目,如种草养畜、旱作节水、农民投工投劳等,验收合格后,可通过乡镇所的有关部门,用打卡或者发放现金的形式,给农民直接补贴。
董洪运告诉记者:“正是因为我们的财政支农整合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单独核算、封闭运行,报账制管理等一套严格管理办法,将所有的资金都用在项目上面,才产生了真正的实效。” (责任编辑:魏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