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未来发展主要推动力
——访台州市市长张鸿铭
■本报记者 柴国荣 徐祖贤
5月中旬,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程赴浙江省台州市采访。
1999年和2002年,本报先后两次派记者到台州采访,刊发过两组台州的报道。 与那时相比,记者这次看到的是一个不同的台州。例如,台州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三个产业的比例为8∶52.6∶39.4,农业所占比重从1994年的22.52下降为8,这标志着台州工业化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而根据台州市“十一五”规划,台州在未来5到10年的战略目标是建设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大城市、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一个新的台州正在崛起于人们的面前。
5月15日晚,本报记者与台州市委书记蔡奇进行了交谈,并采访了台州市市长张鸿铭,我们同张市长的“夜话”就从建设一个新台州开始。
张鸿铭认为,实现上述目标,就意味着要将台州建设成创新型城市。
他介绍,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台州建设创新型城市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是创新优势逐步呈现。台州经济主要是民营经济。广大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断优化升级,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周围的众多中小型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方式,大企业与为其配套的中小企业形成了稳定的业务关系,双方互惠互利,实现双赢。如在缝纫机制造业中,仅实力较强的飞跃、宝石、杰克、中捷等4家企业,就有200多家为其配套的企业,约占了全行业企业数的三分之二。与此同时,资源有效配置方式市场化程度加深,许多企业实现了超常规扩张。大企业购买股份或中小企业破产重组等资源市场化配置方式不断涌现,实现了企业规模和实力的扩张,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其次是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近年来,台州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科技进步步伐不断加快,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传统支柱制造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新增43家,许多传统行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产品技术含量和生产工艺达到或接近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与各地大院大所的合作更加紧密,内容更加丰富。仅2005年就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26家,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13家,新列入国家“火炬计划”33项。此外,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投入大幅度提高,许多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全市全社会科技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九五”时期的1.9%提高到“十五”时期的2.4%。
第三,企业主体创新迸发出巨大的活力。这几年,台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部分纯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股权开放的形式解决融资困难、管理落后、职工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公司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许多公司陆续走上了“上市公司”之路,实现了从传统产权制度向现代产权制度的转变。同时,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台州许多民营企业管理制度也从传统的家族式管理不断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转变,并在逐步推进国际化的经营模式。此外,企业的竞争理念不断升级。目前,企业大多将产品质量、品牌、信用、管理作为竞争口号,许多企业已将企业文化、团队精神作为必修课。
第四,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金融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也是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台州经济能取得如此快的发展,除了部分民间资金的体制外运作,台州的体制内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功不可没。现在,台州金融服务的重点开始向中小企业转移的同时,服务的方式也不断地向“个性化”转变,从而大大地增强了银行对企业的服务功能,提高了服务水平。
第五,政府服务方式大大优化升级。台州市各级政府对于经济作用的方式可谓与时俱进,处在不断调整深化之中,以适应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从2000年起,台州各地陆续推出了政府效能督查和“工业服务年”、“项目推进年”等活动,市县两级政府先后依法撤消了40%的审批、核准事项。同时,市县两级进一步加大对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使台州的投资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张鸿铭认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整合全社会各个层面的力量,集中精力协同解决体制创新、主体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政府服务、金融服务等各个子系统的关键性问题。他表示,今后一个时期,台州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事业中着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技术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才能获得。台州要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跨越,必须全力构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用3—5年时间实现省级以上重点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省级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增加一倍,实现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等重点科研机构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要加大科技创新财政支持力度,同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积极引进各地大院大所,提高台州企业研发能力;要大力推进知识产权的保护,推进地方性知识产权体系建设。
推进创新主体培育,提升台州企业创新源动力。台州最重要的资源是台州人,台州最宝贵的财富是新台商精神,这也是台州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实现民营经济飞跃最大的特有的优势。为推进创新主体的发展,台州要实施新生代企业家培育工程,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建设新台商虚拟大学,着力培育一支敢冲敢冒、素质优良的新生代企业家,实现台州企业家向知识型、创新型、国际型的成功转型。
推进市场创新,提升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要实现台州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转变,必须实现市场创新,即实现产品市场从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发展,产业组织方式从低市场势力向高市场势力发展。为此,要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形成整体优势开拓市场。要加快企业从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发展。鼓励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提升产品档次,进军国际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高端市场,以获取更高附加值。鼓励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不断实现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在全球价值链中不断实现攀升。要推进品牌城市建设,提升市场开拓能力。鼓励和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与国际名牌企业的合作,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质量管理水平,努力创造国际性的自主民族品牌。
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强化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台州的金融服务要更好地支持和服务本地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发展。具体地说,要大力扶持地方性民营金融机构,有效支持民营中小企业的“二次创业”;要促进商业银行信贷机构调整和产品创新,破解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作为全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支持非银行金融的发展和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重点扶持担保公司、风险基金和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的发展。
推行政府服务创新,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工程中,政府必须以提高政府行政能力为核心,根据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保障。
张鸿铭强调,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先发地区,台州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中,也应该走在全国前列。把台州建设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也正是具体的实践。他透露,台州市正在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通过开展综合配套改革,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深化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创新社会管理方式,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更大空间和良好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制度保障,使台州的经济社会得到又快又好发展。 (责任编辑:单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