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全民喧嚣的话题依然在求解的路上,但涨价正让买房由梦想渐变成幻想
张亮,一个来京工作十年的山东小伙,原本参加“五一”看房团的计划被搁置了,房价不放长假,照样往上窜。婚已完,房尚远,张亮暂时忘记了买房的压力,干脆度假去了,无意间成了“不买房运动”的追随者、实践者。
张亮坐在记者面前,一脸怅然,“我看的那套57平米的二手房都涨到70万了,你说这北京的房还是让人住的吗?”
为了要孩子,张亮从三月初就四处搜罗京城楼市新盘信息,可是新盘开盘价节节攀升。“我们俩人收入加起来不到八千,买东四环100平米左右的房子,首付20万,月供已是近三千,要稍便宜些得去通州,将来孩子上学、就医都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无奈,小张挥手作别新楼盘,三月中下旬转而留意曾经让他们不屑的二手房。
“我们是在网上发现这条出售信息的,一联系中介说这套房位置好,复兴门在二环边上,交通便利,房主定价58万,可以商量。”
虽然价高,小张考虑孩子上学、妻子上班便利,便实地去看房。中介把看房的时间约在周六,到了复兴门这套房楼下,才发现约有十几人一同去看,“我问为什么这么多人一齐看?中介的说法是想看这套房的人太多了,只好把大家聚齐了一同来。事后有朋友告诉我,这是做中介的销售套路:把零散客户集中起来,制造人气,让客户紧张,以为自己不下订金,别人就要抢先了,他们把消费者购房心态吃透了,有意制造这种迫使人们抢购的气氛。”
小张爱人对这套房总体感觉不错,除了价格高了些。看房后的第三天,小张联系中介,希望与房主砍房价,“那个中介回答说昨天有人已经交了订金,我感觉还有些遗憾,毕竟房子位置还不错。”
大约四月五号,中介经纪人小李打电话来,说那套房还可以谈,只是身价上涨:60万,十天功夫,57平米的房子上涨2万。理由是房主称这套房是央产房,超标7平方,只有补交7平超标款,房子才能上市,要成交买主得承担这些费用。上次签约(中介所言)者只得放弃。明摆的事实是:房主看求购者人多,以为价格便宜了,以超标为借口变相涨价。
一周之后,4月13号,张亮经与爱人商议,忍痛从银行里取出3万现金去中介准备交订金。在进中介门之前,他先在复兴门的房子下边转了两圈,目睹斑斑点点的墙面,感慨建筑物质量不是太好,这样一套小两居也值60万?真是昏了头!终于小张直奔银行,又把钱存了进去。
4月14号,小张电话里请中介小李帮助联系房主,重新谈价格。“我听到的竟然是:你喜欢的那套房子又要涨价了,我还是帮你看看别的位置的吧。”中介经纪人小李告诉张亮,房主发现朋友在同样地段的房子卖得比自己的还高,原因是朋友房装修了一下,卖相好。于是也学其样买了材料正在装修,美其名曰:精装修。“看样子,他要涨到65万左右。”张亮吃惊不小。
4月28号,张亮在小李处看别的房子时得知,那套曾经58万的二手房,精装修已完工,报价达68万了。
“我们已经很少给客户推介这套房子了,如果加上我们的中介费,这套57平的房子总价超过70万了,想看的人已经很少了。”与小张判断一致的是,小李这个中介经纪人自己也承认:房主现在并不想真卖房,只希望把房价炒上去。
张亮站起身来,惆怅不已,告诉记者,决定短期内不买房了,“我不信2008年后房价还能扛得住,买了这样的二手房,我就真成房奴了,何苦。”
房子不是英文里的house,而是home,对于在北京打拼的青年来说如此。拥有一套house,成一个home,是很美的理想。而今春北京房价的狂涨让许多青年们困惑:偌大的北京城,万家灯火之中,哪一盏是我的? (责任编辑:丁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