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涨,车价跌,自驾游火暴。这是当前国内车市三现象。
    油价涨,既表现为一种国际政治、经济、市场较量的结果,也表现为人们对这一不可再生资源敬畏和恐惧的一种心理预期。
    油价大涨小落,而车价一路走低,似乎汽车消耗的除了石油其他材料就不是人类稀缺的自然资源一样,或者汽车所使用的钢铁、化工、贵金属资源等就不是那么珍贵。正如所有可以被人类纳入现代流水线生产的产品都将不断走向被贱卖的命运一样,汽车“被贱卖”或者即将“被贱卖”,是每一个生产厂家无法回避的事实。
    但是同时我们似乎也听到另一种贱卖声音:“按公斤卖汽车”、“加长车身长度”、“加高高度”或“送附加件”等另类汽车贱卖声。听起来多少有一种好像钢铁、贵金属等资源不怎么值钱,可以任由汽车生产厂家随意赠送给消费者的感觉。当然,许多汽车厂家出于营销策略的需要,招揽生意,吸引眼球,偶尔玩个别出心裁也无可厚非。但老拿“送钢、送铁”说事,难免把本来宝贵的自然资源说贱了,卖贱了,最后没准把自己也贱卖了,卖成了“高级铁匠铺”生意人的形象,那就麻烦大了。这种贱卖,不仅有失现代大企业品位,也有可能因贱卖汽车而伤及对自然资源的珍视。
    降价,或者吆喝降价的方法与策略很多,但最持久和最有前景的降价方法莫过于向人类自身的智力挑战和挖潜。例如,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随着与汽车技术的融合,其在开发新车型、改进汽车性能,以及完善各种控制系统等方面所扮演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就值得人们思索。在国外著名汽车制造厂商中,每辆汽车平均消耗微处理器多达50多个,越是高档汽车,其电子化程度越高。
    当今,汽车的成本构成和几十年前的汽车成本概念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据统计,在当今的汽车工业中,电子系统可以占到一辆高级轿车总成本的70%、普通轿车总成本的30%。而我国汽车电子及与电子技术相关产品平均在整车成本中所占比例只有15%?20%。有人估测,我国现有汽车电子产品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落后10~15年。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电子控制单元的软硬件、传感器、执行器、系统的可靠性和控制精度等方面。国内目前家庭轿车的整体汽车电子产品装备不强。一些人性化的基本装置,如电动车窗、电动后视镜等还没有成为各家整车企业的汽车基本配置;而一些电动座椅,国内只有在一些中、高档车上才能见到;一些高端产品,如电子发动机管理系统等只能依赖国外技术力量。
    这些差距,最终都表现在汽车价格和汽车厂家利润率的巨大差距上。所以,买宝马、奔驰等高档轿车的人,绝不会以它有多重、有多高、有多长来论价值,价格敏感度绝对不是停留在硬件的尺寸和分量上,而是体现在高品质、高性能以及知名品牌的高附加值中。这部分企业因此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保持较高的收益率,价格高高在上却又不会轻易被别人稀释。看来,在汽车降成本的竞赛中,我们的软实力还不足以拿出来替换“硬实力”,我们还要靠“送”“硬钢、硬铁”给客户来展示我们的产品价值,这不仅为难了自己,也为难了上游供应商。对此,国内汽车企业是不是需要好好思考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