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利明 香港报道
6月1日上午10时,代码为“3988”的中国银行的股票价格开始在香港联交所的电子屏幕上闪烁。作为六年以来全球最大的IPO,有史以来全球最大的金融机构IPO,中行以97亿美元的筹资规模一举打破了去年10月27日建行IPO所创造的多项纪录。
当日,中行股价以3.15港元开盘,收于3.40港元,较发行价上涨0.45港元,涨幅达15%,成交量高达200亿港元。这一天,恒生指数下跌150点。由此,中行总市值达到1067亿美元,排名全球第八。
“这是国际资本市场有史以来最大、最成功的项目之一。”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说。
48岁的肖钢在此前的一个月,率领他的团队在北京、香港、美国和欧洲等地不停地奔波,在全球股市动荡的糟糕时期为投资者讲述了一个属于中行自己的故事。“他在路演过程中的出色表现,对于中行获得投资者的认同起到了重要作用。”担任中行主承销商的投行人士说。
事实上,肖钢和为中行担任主承销商的投行一起,完整地向投资者呈现了中行路径。
逆势出发
中行选择的并不是一个最好的时机。
当5月初他们开始全球路演时,迎接中行和主承销商——高盛、瑞银和中银国际的是:全球股市行情一片惨绿。就在中行开始路演的第二天,全球主要股市,包括欧美股市、香港股市,甚至俄罗斯和印度等新兴市场的股市,都纷纷下跌。5月份欧亚股市出现了5.7%到13.7%的不同程度下跌。
同时,已经在香港上市的两家国有银行——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股票也持续走低。
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成功发行,获得一个好价格,中行需要向境外投资者讲述一个令人信服的故事。
如何突出中行和已经上市的交行、建行的差别;如何将苏格兰皇家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变为一个“卖点”;如何让投资者建立对中行发展前景的信心,最重要的是,如何让投资者相信中行将会成为一家国际好银行。
这些,似乎都是上市故事中必须包含的内容。
肖钢无疑是一个讲述者。在与投资者的交流中,肖钢务实的态度、流利的英语、自如的应对、微笑的神情都给投资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担任主承销商的投行人士甚至认为,作为“微笑大使”的肖钢已经成为中行的新形象。
按照惯例,预路演和路演各需要两周,而仅仅用了23天的中行上市预路演和路演,获得了超过10倍的机构超额认购和69倍的散户超额认购,并最终以接近招股价区间高点的2.95港元定价,获得了2.18的市净率,和花旗集团的市净率相当。
按照原定的计划,亚洲、美国和欧洲的投资者各分配1/3的发行股票数。由于亚太地区的投资者认购踊跃,最终结果是亚太区的投资者获得了将近40%,美国大约占30%,欧洲占了不到30%,其余的1%-2%发售给日本的零售投资者。在亚太区的投资者中,香港的机构投资者和散户都占了较大的比重。瑞银投资银行副主席何迪告诉本报,中东也有高质量的投资者,沙特王子、阿联酋王子都积极认购,阿联酋王子第一天就下单20亿美元申购。
而中行上市首日的表现,也为这个故事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三大卖点
担任中行主承销商的有关投行人士告诉本报,在路演过程中,中行和主承销商主要向境外投资者强调中行的三大卖点,从而使得中行的故事有别于交行和建行。
首先,中行的收入结构比国内其他银行更加合理、优化。2005年,中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将近20%,在四大银行中遥遥领先。由于中行业务构成的很大一部分是外汇业务,与外汇业务有关的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很高。结算、保函、基金托管和现金管理等是中行的主要中间业务收入。同时,中行的外汇资金业务在国内银行业占有明显优势,资金业务收入的比重很高。因此,中行在招股说明书中强调,相信“多元化的产品组合和创新能力,能够使中行获得比其他三家国有银行更高比重的非利息收入”。
其次,中行是最具备国际化色彩的国内银行。截至2005年底,中行在海外拥有超过600家分行、子公司和代表处,这些分支机构遍布27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了纽约、伦敦、东京、法兰克福、香港、新加坡等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国内银行最庞大的海外网络。
中行向投资者突出强调,中国在2001年底已经入世,中国经济前景一定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这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境外企业投资到中国,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到世界各地投资。在支持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方面,中行具有国内银行独一无二的优势。
从这个角度上讲,投资中行就是投资中国的未来,投资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的未来。
最重要的是,中行也向投资者讲述了自身发展的美好前景。
从历史上看,中行传统上是一家外汇专业银行,外汇业务占了整个业务的很大比重。截至去年底,中行的外汇贷款占到了整个中国银行业市场份额的43.3%,外汇存款占到了40.9%。与人民币业务利率的政府高度管制不同,外汇业务利率已完全市场化了,充分竞争导致了外汇业务的利差水平比人民币业务低,相应的收益率要低于人民币业务。
去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调整,一次性升值2%给中行带来了几十亿元的损失。由于历史原因,中行的人民币储蓄存款向来很少,来自大企业的协议存款较多,协议存款较高的利率增加了中行的经营成本。过去两年来,中行的贷款增长速度很慢,2004年为7.9%,2005年为3.8%,远远低于中国银行业平均贷款增长速度和四大银行的贷款增速。按照贷存比和资本充足率等指标,中行贷款完全可以增长得更快。但是从稳健经营的角度出发,中行并没有加快贷款的发放,这有助于保证贷款质量的稳定。这些都是导致过去两年中行的盈利状况和成本收入比率不够理想的重要原因。
但这种情况正在逐渐改善,2003年到2005年,中行是人民币存款市场份额每年都增长的惟一一家国有银行。并且中行由于外汇业务在国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行早就适应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中的竞争了,完全能够很好的应对下一步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后的竞争环境。
何迪告诉本报,中行向投资者强调,不要仅仅针对过去的资本回报率,投资者购买的是中行的未来。中行在向投资者解释过去的同时也让他们相信,中行有一个很好的前景,这一点从中银香港身上可以看到。2002年7月25日,中银香港上市。将近四年来,中银香港自身的经营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给香港和境外投资者很高的回报。2001年,中银香港的资本回报率只有7.31%;到2005年增加到18.24%;2001年末的不良贷款比率为11.48%,到2005年末下降到为1.28%。既然中银香港能够做好,有理由相信中行能够做得更好。 (责任编辑:陈晓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