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新疆流通业快速发展,适应现代流通的格局基本形成,市场体系发育迅速并逐步完善,全方位开放取得明显成效,流通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初步建立了市场运行监测与调控框架。
    一、"十五"期间流通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商贸流通业发展迅猛,在流通规模、设施建设、经营结构、经营管理等多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并存的开放式现代流通格局初步形成。
    ――流通规模持续稳步扩大。2005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37.78亿元,增长13.2%。"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2 %,比"九五"时期高3.1个百分点,流通业(包括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四大行业)增加值170.79亿元,占第三产业的20.5%,占GDP的7.3%。商贸流通业已成为新疆第三产业各大门类中总量大、贡献率高、拉动力强的支柱产业。
    ――流通主体日益多元化、差异化。商贸流通业的经营主体和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异军突起,迅猛发展。2005年,全区共有1097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法人企业,其中: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比重分别下降至24.8%和4.8%,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比重分别增加至26.7%和39.2%。经济普查数据表明:各种非公有制零售额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85%,其中:个体占31 %,国有和集体经济仅占15%。
    ――商品交易市场体系日益完善。据自治区工商局的有关资料表明: 1999年新疆城乡集市贸易数创历史最高值,达1396家,"十五"期间,商品交易市场经过不断整合,实现了由数量扩张向规模档次提升的质变,截止"十五"末,全区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066家,其中: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36 家,总成交额222.19亿元,商品品种涵盖了全国各地95%以上的生活资料和新疆重要的生产资料。90%以上的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生产资料价格已全面放开。
    华凌国际商城、边疆商贸城、中山路商业一条街、乌鲁木齐火车南站商圈等一批特色市场及商圈、商业街的改造提升,大大提高了流通业及其配套设施的市场辐射和带动能力。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新疆国际大巴扎、广汇美居物流园、宏大赛博特汽车城、亚中机电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批功能齐全、辐射面广、有特色的大型商业设施,正在成为全区和周边国家的区域性商品集散地,以经营建材、家电、家居、日常生活用品等为主的大型专业市场,已展现出规模和品种优势,商品交易市场正逐步改变经营初级产品、实行粗放经营的状况,由综合化经营向类别集中、品牌多样的专业特色商品经营方式转变。
    ――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九五"至"十五"期间,流通企业在超市运作、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推进了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的形成和发展。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的新型流通业态快速发展,已从传统的日用消费品、餐饮服务业走向农资、医药、石油石化、机电、民航、邮电、图书、美容美发等领域。初步形成了"农佳乐"、"新特药"、"麦趣尔"、"亚中"、"好家乡"、"百商"等一批地方连锁经营品牌,在各自的消费领域里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显现出很好的发展前景,其中"农佳乐"、"麦趣尔"、"百富"已走出新疆,进军区外和中亚市场。2005年,全区34家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和餐饮企业共实现商品销售收入30.33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左右。
    各种专业(专卖)店发展势头强劲,限额以上专业(专卖)店共实现商品销售收入净额157.95亿元,占限额以上零售市场份额的77.6%。大型综合百货商店、超级市场和各具特色的专业商店三足鼎立的零售业态新格局已基本形成。
    与连锁业发展相适应,物流配送和第三方物流产业迅速兴起,由批发业转型而成的新型物流法人企业,主要承担金属制品、化工产品、建筑材料、棉麻制品、汽车、废旧物资、烟草制品、零售超市的物流配送业务。以新疆烟草公司为核心,形成了遍布全区的物流配送中心网络,既提高了资源的使用率,节约了社会对流通设施的投资,也使得流通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化。
    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的推广应用,催生了新型的批发业组织形式---贸易经纪与代理业,2005年,限额以上贸易经纪与代理业共实现销售总额6.36亿元,占限额以上批发企业市场份额的0.6%,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态势良好。
    流通企业在信息化管理工程建设方面连连斥资。新疆友好集团(行情,论坛)先后投资近千万元开发系统软件,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商品的购销、存贮进行统一管理。新疆农资集团计划投资500万元,在公司总部及全区12个配送中心及资源调配、价格、服务等方面实现电子商务动态管理,并争取用3年时间完成对"农佳乐"连锁经营网络的信息化运作。新疆副食集团、佳雨工贸集团、麦趣尔集团、广汇商贸公司、亚中机电物流园等企业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努力向"配送效率最大化"的目标迈进。
    ――市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五"期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疆基础设施和消费环境日益改善,商业网点数量激增、档次提升,极大地丰富了消费品市场,满足了老百姓的多层次需求。商品销售旺盛、市场物价平稳、秩序井然、假日经济繁荣活跃、热点商品变化频繁。各种专业市场、超市、综合商场、专卖店网点面积增幅较大,既方便了居民消费,也拉动了销售增长。全区3900家限额以下零售贸易企业和25万家零售业个体经营户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辐射城郊,遍及社区,大、中、小结合,功能互补,点面结合的商贸网络,中小企业和个体户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的市场份额达到65%以上。随着英特网的迅速普及,出现了电子商务等无形市场。限额以上无店铺及其他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67亿元,商品流通的速度和效率大大加快。
    ――全方位开放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底,新疆共有16家限额以上港、澳、台和外商投资的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企业,家乐福、百盛、肯德基、必胜客、国美、铜锣湾、华联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大型商业企业落户新疆,促进了新疆流通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区内企业走出新疆到内地及周边国家参与市场竞争的步伐加快。中亚国家对新疆日用消费品尤其是农副产品的需求十分旺盛,中国商人在中亚国家的贸易活动非常活跃。近年来,新疆充分发挥向西开放桥头堡的地缘优势,加大了对以阿拉山口为核心的边贸口岸建设力度,消费品市场向周边国家渗透的各项条件日益完善,市场扩张能力不断增强,各边贸口岸已日益成为周边国家和全国商品向西进出口的物资集散地。2005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79.42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2.51倍,年均增长28.5%,远远高于内贸零售市场的增幅。
    二、流通企业运行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十五"期间,新疆流通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批发零售贸易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流通企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流通业的综合竞争力较弱。虽然现代流通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商贸流通仍然面临着"专业批发市场大而不强,传统百货业不大不强,现代流通业既小又散"的总体局面。现有的大部分专业市场亟待整合、提升,以实现与现代商贸的接轨。传统百货业总体发展速度较慢,销售规模和赢利能力增长较慢。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的现代流通业规模小,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2005年全区连锁经营销售额不足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的20%,而上海已经达到40%以上,美国达到60%,日本为40%,我国台湾地区为61%。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单位数明显偏少。不足流通业单位数的10%,全年实现营业收入仅占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的30%左右,流通业的规模化程度明显偏低。2005年,新疆最大的零售企业——新疆友好集团(行情,论坛)股份有限公司,销售额只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左右,而同期美国沃尔玛公司销售额占美国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8%。
    ——流通业资本周转率低,企业经济效益不高。2005年,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中,有285家企业亏损,亏损面为35.6 %;商业资产的平均负债率81.0%;商品销售毛利率和商品销售利润率分别仅为7.5%、0.1%;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贸易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分别仅为1.48和2.93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同期日本商业平均每年周转 15-18 次,国际知名的流通企业最高可达年均 20 次以上。新疆流通效率相对低下,必然会成为大规模重组、提高竞争力的障碍。
    ——流通业网点布局不合理,农村流通体系发育严重滞后。在城市流通企业不断扩张,市场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农村市场流通业投资主体和商业网点却十分有限,农村商业网点分散、布局不合理、网络不健全、设施不配套、信息不顺畅、综合运行成本偏高,致使广大农村地区商品流通网络建设十分薄弱,与城市形成强烈反差。城乡市场二元结构矛盾较为突出,城乡集市贸易数之比已由2000年的45.3∶54.7转变为2005年的68.0∶32.0,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和市场培育严重滞后,城乡市场发展不平衡,开拓农牧区市场任务艰巨而繁重。2005年,全区县及县以下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195.51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0.7%,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6.9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幅仅为10.1 %,落后城市4.6个百分点。城乡市场零售份额之比为2.3∶1,而人口之比则为1∶1.8,产生了严重错位,超市、连锁分店等新兴业态尚未进入广大农村消费品市场,农村商业网点不健全,服务功能差,农业供销合作体制改革不到位,农村专业协作组织发展缓慢,市场信息不灵。
    ——物流体系发展滞后,流通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物流配送业包括批发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等几大行业,是现代商贸流通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第三利润源"。近年来,新疆物流配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中小连锁企业尚无独立的配送中心,即使有些企业有,但也存在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自动化水平和配送比例低等制约因素。多数物流企业管理水平与技术同国际先进水平以及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物流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工作效率低,成本高。许多仓库设施落后,设备老化,大多数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是空白;由于缺少统一规划,存在物流设施重复建设,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严重制约了全区流通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三、"十一五"期间新疆消费品市场发展展望
    "十一五"期间,新疆流通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新疆经济已进入以市场为主导、以消费结构升级和企业自主投资为基础的新一轮增长阶段,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流通业将呈现全新的发展格局。持续平稳、稳中趋升将构成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基调。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逐步增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十一五"规划提出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把扩大内需的重点从投资转向消费,经济增长将转为消费与投资双轮驱动、内需与外需共同拉动的新型模式。随着扩大内需政策的进一步增强,消费的政策、体制、和环境都会进一步完善,市场发展的潜力巨大。
    ——农村市场有望得到较快增长。"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全区大部分农民正处于从温饱到小康的转化过程中,居民的消费水平不高,耐用消费品拥有率较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国家继续加大"三农"的支持力度,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免费基础教育,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和保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将有利于农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消费信心的逐步提高,为农村市场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带动农村市场快速发展。
    ――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有利于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提高。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将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将极大地促进城乡社会消费总水平的全面提高,随着建立和谐社会各项政策的逐步到位,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将稳步提高,消费品市场规模将稳步扩大。
    ――新兴消费阶层将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产阶级队伍稳步壮大,上世纪出生的独生子女已成长为日常消费的主力,他们的消费习惯已与其父辈迥然不同。多年的高储蓄率和低消费现象有可能随着独生子女消费能力的提升发生明显改变。
    四、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的对策建议
    新疆消费品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较快增长,总体上实现了从供给约束型向需求约束型的转变。为进一步适应"十一五"期间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水平,确保自治区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应不断增强消费需求,提高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提高流通业综合竞争力。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是推进商贸流通现代化的主要载体,应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加快限额以上流通企业的培育工作,鼓励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以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特许经营、托管等方式,快速实现规模扩张,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通过连锁经营对零售业进行重组改造,使新疆零售商业企业逐步摆脱地域概念,出现一批跨省市的大型连锁商业企业集团。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进一步繁荣消费品市场。加快发展现代城市流通业和现代服务业,完善服务体系,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需要,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建立健全农村市场网络,特别是城乡双向流通网络,在农村引进商人,发展商业和商品生产,以"三商"来促"三农",围绕自治区确定的棉花、粮食、特色林果和畜产品"四大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尽快转化、增值和流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同时,把物美、价廉、安全的消费品输入农村,切实满足广大农牧民的需要。
    ――大力实施外向型经济,加强对外经贸合作力度。我国与周边国家在经济上有较强的互补性,与新疆接壤的周边国家农业不发达,轻工业水平低,服务业较落后,物资相对匮乏,日用品、家电等商品几乎全靠进口。新疆是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新疆商贸企业特别是大型流通企业,应当树立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思想,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内贸企业自身优势,走内外贸一体化的路子,有选择地在周边国家设立贸易中心,开店设场,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和配送中心,培育消费市场,千方百计扩大产品出口。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重视培育现代物流市场。充分利用现有的物流资源,以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为基本框架,按照新疆商品"东来西去"的流向和布局进行统一的规划,建立贯通全国、辐射中亚及周边国家的现代化物流体系。开辟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整合物流资源,规划建设物流园区、货运中心和专业化的加工配送中心,提高市场的商品集散功能。除国家出资建设物流设施外,还应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和民间资本参与物流业建设,以股份制的形式对物流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和管理。
    ――积极引导和扶持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和个体户的扶持力度。小型批发零售贸易和住宿餐饮企业及个体户是新疆流通业的主力军,发挥着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的主渠道作用,从新疆批发零售贸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90%以上是小型企业,销售规模不大。因此,要提高批发零售贸易业的整体水平,就要积极推动广大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与大型企业共同发展。根据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的特点,着重发展特许加盟和自由连锁,采用联合采购等办法,进一步提高限额以下批发零售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大对限额以下批发零售企业的信贷支持,帮助其解决融资难等问题,创造有利于限额以下批发零售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时,加强对个体经营户的管理,积极为个体经营户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努力改造提升商品交易市场,不断增强市场功能。按照压缩总量、整合资源、强化功能、规范管理的原则,依据现有市场的发展状况、区位,产业基础,合理确定各类专业批发市场的职能分工,推进商品交易市场组织、经营和管理的创新。重点提高其信息化程度,以信息化推动专业市场的现代化。采取市场经营与商品经营相结合的办法,利用专业市场的知名度,采取交易中心与展示中心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市场设立产品展示中心;采取散户经营与公司制经营相结合的模式,提高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探索利用专业市场的优势,增加会展功能,培育知名会展;延伸服务内容,增强配送功能,推动商品交易市场从商品集散地向物流配送中心转变,带动市场升级。
    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新疆流通业态结构将由于大竞争带来大重组,形成多业态优势互补共存的市场格局。从世界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省区流通业态发展的经验和趋势看,新疆流通业态结构调整的措施应为:稳定发展大型百货商店,增加服务功能;积极发展专业店和专卖店;努力发展连锁超市和超级购物中心;根据各地的实际有选择地发展仓储式商场、商品交易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网上销售等高科技性质的销售方式,跟上时代发展步伐,适应流通现代化、国际化竞争的需要,满足消费者对流通业发展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