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巴尼•乔普森(Barney Jopson)
1966年之后的10年里,会计人员与无数其它专业人士和知识分子一样,受到批斗并被流放到边远地区,甚至遭到杀害。同时,由于大学会计教育基本上陷于停顿,会计专业大学毕业生的供应因而中断。
如今,那些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离校的人已年近或年届50岁,10年动乱的影响造成了一个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从1949年至1966年,以及1978年经济改革开始之后的逾15年间,中国的会计人员使用的都是前苏联为中央计划经济设计的簿记体系,这与西方会计截然不同。其结果是,中国具备与其现代经济相适应的资历和知识的会计人员严重匮乏。
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德勤(Deloitte)香港公司合伙人斯蒂芬• 泰勒(Stephen Taylor)表示:“我们(在中国大陆)是否缺乏经验丰富且年龄较大的会计师呢?是的。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如何获得具备适当的经验和督察能力的会计师。”
会计行业并非特例。银行业、企业界和法律行业也同样面临着缺乏具备相应教育背景和经验的高级人才的问题。
然而,这一问题在会计行业尤为突出,因为市场对会计服务的需求正在急速扩大。
人员匮乏不仅仅是令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及其规模较小的本土竞争对手感到头疼的问题。它可能放缓甚至破坏中国融入全球资本市场体系的进程。
中国融入全球体系的代表,是那些在大陆以外地区上市的原国企巨头,比如中国银行(BoC),后者上周在香港通过首次公开发行(IPO)筹资97亿美元,创下了中国企业发行规模之最。
试图效仿这些国企的公司正在不断增多。然而,一些公司由于难以获得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的服务而面临阻碍,它们需要这些会计师使其帐目符合国外标准。
“当你接下一单内部控制薄弱的国有企业业务时,要让它们达到我们要求的财务规范,那可能是件非常消耗人力的任务,”一位香港投资银行家表示,“我觉得‘四大’处于巨大的工作压力之下。我见过这样的例子:客户可能不得不推迟交易时间,因为其审计公司无法在短时间内提供相应的资源。”
中国融入全球市场的另一面,就是外方在上海和深圳证交所的投资——同样,这也受到中国会计人员技能水平的影响。
一些海外基金经理的胃口的确非常之大,一旦中国进一步放宽对A股投资的现有限制,新的资金就可能涌入。但还是有很多人还在观望。他们对中国会计和公司治理水平有着深深的疑虑,而有关操纵业绩、隐瞒债务和审计公司弄虚作假的丑闻突出表明了这一点。
作为打击不正当行为的措施之一,中国政府于2月份宣布,将要求上市公司在会计和审计方面遵循国际标准。
本土公司的会计人员如今正争相试图去理解这些新规则。但对其中的一些人而言,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除了技术性因素以外,更大的挑战是要吸纳一些国外的观念,比如与审计客户保持冷静的距离等。
在回忆1993年中国放弃前苏联的会计制度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ICPA)秘书长陈毓圭表示:“过去10年来,我们一直在转变有关会计学的观点。”
但对于中国第7大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天职国际(TZPA)首席合伙人陈永宏而言,这并未解决其人员方面的问题。“从本质上讲,我认为并不是缺少人手,而是缺少优秀的国际化人才。”他表示,“我们有很多应聘者,但只有少数人足够专业。”
他的公司有450名员工,平均年龄30岁。“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可以从香港等地引入年龄更大、会讲汉语的员工。不过,随着一些经验丰富的人才流向其它行业,它们的员工也年轻得令人担心。
这位香港投资银行家表示:“由于市场发展迅速,人员流动频繁,与更为成熟的市场相比,这里的人们似乎能更快地升迁到责任重大的岗位。”
译者/梁艳梅 牛薇 (责任编辑:田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