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电动工具制造商博世电动工具几个月前宣布,将全面接管美最时洋行在中国的销售,推广及分销博世品牌的业务。这一举动意味着博世电动工具结束了在中国长达41年独家代理的经营模式,成为自营独资公司。
    近年来,以博世为代表的跨国巨头电动公司如"日立"、"西门子"、"牧田"都纷纷在中国增加了自营力度,将电动工具制造基地转移到中国。
    有专家认为,跨国公司这样的举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中国电动工具行业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对我国本土电动工具行业形成挤压,事实上本土企业以"定牌生产"、"中性包装"为主的局面仍难以得到改变。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动工具分会秘书长张传富对此分析说:"虽然目前我国电动工具行业已经成为世界生产大国与出口大国,但国内许多企业实际上只是国外产品的生产加工车间,虽不必担心产品销售,但长期处于‘定牌生产’的阶段不仅无法打开自己的销售渠道,难创自己的品牌,也导致出口价格低利润率不高。毫无疑问,国内电动工具企业正面对内忧外患两难的困境。"
    要走出"贴牌"的困局。我国电动工具行业就必须从仿制他人品牌向自创品牌转变。
    国内品牌遭遇掣肘
    据了解,国内生产的电动工具总量中约有85%以上用于出口。2005年国内电动工具整机出口达1.85亿台,出口额达到29.06亿美元;电动工具零部件出口3650万吨,出口额达到1.78亿美元。我国电动工具销售到了166个国家和地区,电动工具出口量已稳居世界第一位,是居第二位德国的两倍。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实力雄厚的行业,其利润率增加甚少,并且一直以来没有被纳入名牌评选的行列,这样的现状让众多电动工具企业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一位业内人士不无遗憾地说。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机械一部副主任孙广彬也对此分析,"我国电动工具行业品牌的发展并非简单之事,我们面对着来自各方面的困难。"
    从2005年开始,我国电动工具行业仿佛进入了多事之秋,欧盟先后砸下了两道指令WEEE《欧盟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和ROHS《欧盟电子电机设备中危害物质禁用指令》,其中ROHS指令要求2006年7月1日以后投放欧盟市场的电器和电子产品不得含有铅、汞、镉等6种有害物质。两个指令涉及十大类102种产品。欧盟的指令对于大多数原本就靠微利支撑的中小贴牌加工企业来说,影响是巨大的。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环保与健康是发展的趋势,国内企业借此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争取环保标准与国际接轨。这样的高技术要求无疑又给本土企业创品牌增加了新的难度。
    孙广彬还认为,由于电动工具的技术门槛低,企业规模不大,我国的电动工具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销售额仅占世界总销售额的30%,出口企业没有任何承受风险的能力,行业的利润率只有3%左右,稍有风吹草动就会亏损。虽然有些厂家也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但整体而言,电动工具行业从OEM(贴牌生产)到创品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之路还很漫长。国际知名的电动工具经销商从中国的廉价电动工具产品中赚到不少钱,中国的企业从他们那里得到大批订单,为自己求得生存,却失去了自己品牌所拥有的阵地。
    各界鼎力谋求新路
    目前机电产品贸易中的种种问题已经引起商务部的重视。孙广彬还表示,今后限制发展的对象将是高耗能、高污染以及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出口产品,对于出口资质好的企业,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政府实行"走出去"的政策,并将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扶植企业可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在国外建厂。电动工具企业也应着眼未来,利用政府资金与政策支持,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此外,机电商会用行业自律的办法规范出口秩序。2006年拟成立全国电动工具出口协调委员会,协调委员会的职责就是对国内电动工具企业进行监督,特别是出口价格的监督。强调对违背同行协议价格、以规避手段直接或转口低价出口的企业,以及采用不正当手段,扰乱出口正常秩序的行为,将按现行国家有关对低价出口行为处罚规定执行。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有不少企业呼吁电动工具行业能加入名牌评选的行列,这将极大促进行业的发展。对于这一呼吁,中国名牌推进委员会宣传部负责人对记者说,我们不仅仅要争取加入名牌的评选,更应该先从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口碑开始,这样更有利于品牌的长足发展。
    为了使国产电动工具在行业中获得一席之地,国内的一些龙头企业也为此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世界知名的电动工具"巨头"日本牧田公司与南通东成电动工具有限公司洽谈合作时,提出买断产品,但不准使用"东成"商标的要求,被东成公司董事长顾志成一口回绝:"用丧失品牌换取利益,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这样的钱不能赚。""东成"商标率先在同行中获得"江苏省著名商标"的荣誉,还先后注册了16个防御商标和辅助商标,构筑了一个严密的品牌保护网。
    值得高兴的是像"东成"这样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如铁榔电动工具有限公司、上海锐奇工具有限公司、扬州金力电动工具有限公司等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这也昭示着电动工具行业的品牌之路也开始逐步走向正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