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文元 发自北京
    随着大连商品交易所千村万户服务工程的推广,东北地区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什么作物现在的价格高就种植什么作物”的模式,而是采用“公司+农户、期货+订单”这一新型模式来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增利避险。
    今年春耕,东北地区的部分农民根据期货市场提供的价格信号,减少了大豆种植面积、扩大了玉米种植,合理调整了种植结构,并利用期货订单提前出售尚未种植的产品,规避了市场波动风险,提高了种植效益。
    以黑龙江海伦市为例,种植高油高蛋白的“双高大豆”一直是当地农民的主要选择。但是去年以来大豆价格不断走低,今年春季价格只有1.10~1.15元/斤。而玉米价格却不断走高,玉米期货价格创出了几年来的纪录。今年是种植玉米还是大豆成了当地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
    黑龙江三力期货的专家为当地农民算了一笔账:大豆单产按3500斤/公顷计,当时期货市场价格折合当地价格为每斤1.2元,每公顷毛收入4200元;玉米单产按18000斤/公顷计,当时的期货市场价格折合当地市场价每斤0.45元,每公顷毛收入8100元,每公顷玉米的种植成本比大豆高700元左右。根据期货市场价格,种植玉米比种植大豆每亩多收入200多元。
    根据专家建议,为了锁定这每亩200多元的收益,当地农户与有能力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双龙公司签订了订单,约定“2007年1月把玉米送到双龙公司院内、以水分24%的玉米每斤0.45元价支付余款”。这一订单价格,高于当时的市场价格,也高于往年平均收购价格。随后,双龙公司寻机在期货市场先后以每吨1416元和每吨1504元的价格卖出相应数量的玉米。
    双龙公司经理刘少双表示,“公司+农户、期货+订单”模式,让该公司经营能够提前了解收益,公司的经营也由每年秋冬两季变为春夏秋冬四季。
    大连商品交易所一位负责人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由于我国农业集中度低,很难以单个农户为单位参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而今年情况不同了,越来越多的农户利用期货市场提供的价格信号调整种植结构,通过期货订单农业的形式来实现增利避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革命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