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银行业纷纷谋求A股上市的今天,投资者所面对的机会更多还是挑战更多?
一段时间以来,市场对银行股似乎持欢迎态度。这从招商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前一阶段的股价表现可见一斑。然而,随着H股市场和A股市场银行股的节节攀升,投资者开始变得谨慎起来。
按照已经公开的计划,银行业将从A股市场募集的资金量非常惊人。这不由得让人想起1998年开始的“国企三年脱困”——近千家国企通过上市融资总额4000亿元以上,结果国企之弊未除,却又留下了难以化解的金融风险。这一轮银行上市是否会重蹈历史覆辙?股市是否又从当年的支持国企脱困演变成为为金融改革“做贡献”?
把国有商业银行打造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这是一场输不起的“背水之战”。利益的天平也似乎一直在向银行业倾斜。比如,长期执行低利率政策被专家指为是在变相把普通民众的财富输送给银行业。有分析人士指出,““贷款利率管住下限,存款利率管住上限”的做法,是央行利用金融管制的方式让社会金融资源向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转移,或者说,这是以政策的方式向四大行注资。4月28日,央行“保持存款利率不变,上调贷款基准利率”的加息方案则直接导致银行利差扩大,据业内人士估算,上市银行2006年净利润增幅将达到10%-30%左右。
一个显而易见的困惑是,当这些银行都成功上市,解决了不良贷款和资本充足率问题之后,在金融业全面开放的背景下,政府还会继续给他们“吃小灶”吗?
其次,银行业在当前经济高增长、投资增长率居高的情况下所获得的高额回报,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在没有经过经济周期考验的情况下,很难对国内银行业的前景过于乐观。比如,持有大量债券并在房地产业涉足颇深的国内银行业是否做好了应对加息的准备呢?
中国银行业以银行利差收入为主,但是国外银行不是。花旗零售和中间业务收入比重高达50%,东亚银行、恒生银行在30%-40%以上,中国股份制银行中最高的招商银行不到6%。目前,各大银行都在积极发展中间业务,推出各种理财产品,积极参股、控股证券公司,成立基金管理公司,力求改变业务结构。但是,如果没有健全的资本市场,这些措施就没有着力点。
A股市场能否为银行业改革提供广阔的平台和良好的环境?在这个市场中,监管者是否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根本职责?上市公司是否以利润最大化或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所有行为的准则?如果不是,又怎么能吸引大量的资金参与呢?
一直以来,“国内企业海外上市”陷入了争论的怪圈。一方面国内资本市场不争气,承受不了更多优质大型的企业上市;另外一方面,这些优质企业海外上市,又使A股市场好的上市公司资源匮缺。而造成这一矛盾的根源是国内股市环境的恶劣。对此,国资委主任李融荣曾公开对记者说,相对来说,海外的市场比较规范,有利于中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
引入外资作为战略投资者以改善公司治理,海外发行上市以境外市场的监管来保护股东利益,防止内部人控制。这是否意味着A股市场的股东权益只有通过“搭别人的车”才能得到保障?这种基础又是否足够牢靠呢?
“中国银行的改革不能没有资本市场发展的配套,否则最后可能也会失败的。”在近日举行的“中国金融改革高层论坛”上,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语出惊人。
“资金过剩的时候,对资本市场的控制非常关键。”谢国忠认为,在汇率升值预期不解决的情况下,第一要把关的就是贷款的质量。如果经济增长通过贷款来带动,而贷款的增长是通过放松贷款的条件,这还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为。在经济上升周期,贷款质量往往看不出有问题;但是经济周期放慢时,企业资金周转不快,资产回报率不高,就需不断向银行贷款维持资金周转,这就有可能带来新一轮的不良资产。目前中国企业的融资来源中,九成左右来自银行,如此高的比例也给银行带来很大的信贷风险。
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也表示,我国较高的储蓄率以及金融系统相对较好的发展趋势,导致广义货币在国内生产总值上占有较高比例,相当于GDP的1.9倍。面对银行体系中越来越多的资金,应该研究通过有效途径进行投资,这对于发展资本市场、发展股票市场是很大的机会。而强调投资回报率,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发展。
周小川认为,尽管我国上市公司在股东权益保护、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弱点,但也要看到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能够满足这种巨大的投资需求。中国巨大的市场为上市公司利润的增加提供了较好的市场条件,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为上市公司提供了很好的盈利机会。
“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的金融业正在进入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尽管诸多银行企业都已经站在了上市的门槛上,但国内金融业改革真正的攻坚还在后面。其中,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加强监管,建立规范有序的资本市场是金融改革成功的关键。 (责任编辑:张雪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