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国六条”和“15条”的陆续出台,房地产业又进入了新一轮的严密调控期。感受到阵阵严寒的除了地产开发商之外,另一个就是前段时间备感兴奋的中国银行业。
昨日新华社以《银行是怎样沦为豪宅“房东”的》为题披露了上海浦发银行巨额虚假个人住房贷款事件。 “曲沪平”和“优佳投资”公司通过“虚高评估抵押物价值,套取银行资金”、“利用他人身份证,偷梁换柱搞假按揭”和“公证机构虚假公证”等三大骗术导致浦发银行出现了1.26亿元的“不实抵押”贷款。该调查报告首次解开了我国银行房地产信贷隐藏的问题,其实这仅仅是我国房地产信贷问题的冰山一角。
房地产信贷是以高价值房产为抵押的,所以风险相对较小。各个商业银行都把房地产信贷作为低风险高收益的好项目,也是其资产中非常优良的一块。在较高收益预期的激励下,房地产信贷成了商业银行开展业务首选的“香饽饽”。据统计,房地产信贷已占在沪中资商业银行各项贷款总量的1/3左右。即使在国家加强对房地产业调控时期,许多商业银行仍然通过“一房两贷”、“双周供”、“宽限期”、“固定利率”等层出不穷的房贷新产品来吸引广大居民。房地产信贷可用“火”字来形容。
但是,房地产信贷火热的背后也隐藏了一些不易让人注意的隐患。就上海浦发银行事件我们可以看出骗子的伎俩并不高超,但他们却轻易地从被称作“精英中的精英”的银行员工眼皮底下顺利通过。虽然这个事件是银行内部审计发现的,但这不能不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系统的薄弱。而银行风险控制系统弱化的原因难道就是人们所理解的风险稽核人员工作不力、内部监管失察么?这样的理解显然太肤浅了,它更深刻地反映出银行基层机构为了眼前的商业利益,而导致监察系统出现盲点的现实。上海银监局官员的一番评论为我们揭示了谜底:“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政策及经营考核指标对房地产信贷行为有很重大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及发展方向。”
假如把这个事件放到我国最近几年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背景下,我们不难理解上海银监局官员的这番话了。全国楼市在房产制度改革的前提下,地产商积极推动、全民积极参与、银行信贷资金强大支持,房价节节攀升。在楼市一片看好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总体资产质量日益改善,银行盈利大幅上升。房价攀升导致许多人无力买房,各种矛盾急剧激化。国家部委、专家学者、媒体等全国上下都把矛头对准了房地产商,各种讨伐地产商的声音响透了天。而楼市上涨最大的受益者——商业银行却似乎没有受到什么指责。
如果对商业银行在此事件的表现总结一下的话,感觉到阵阵寒意的就不应该仅仅是商业银行了。我们不禁担忧我国的其他商业银行,特别是刚刚改制的国有商业银行。银行改制了,已经或即将上市了,这就能表示它们的经营机制转变了么?它们以后的经营就更理性了么?它们就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了么?众多的商业银行面对这些问题,显然是不轻松的。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