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受拉闸限电之苦的人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6月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宝表示,全国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已经扭转,下半年电力供需将总体平衡,成为电力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张国宝副主任的论点,有具体的数据予以证明。今年1至4月,全国拉闸限电条次累计仅为去年同期的2.3%,拉闸限电省份由去年同期的26个下降到目前的两个。如此变化,可用一日千里来形容。然而,正是这种快速的转变,令人对电力潜在的过剩风险,不能不担心。
    电力供应从紧张迅速过渡到总体平衡,是在电厂投资快速扩大的背景下发生的,由于电力投资无序扩大,电力供需到达平衡点后很难就此停止,它很可能沿着惯性继续向前冲。既然从电力供应紧张到电力平衡,经过短短的几年时间就能够完成,电力供应从平衡走向过剩也不会需要太长时间。如果不正视这一问题,我们很可能刚刚走出电力供应紧张的困扰,又迅即掉进电力过剩的泥沼。
    其实,关于电力过剩的潜在风险,不断有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发出警告。早在2004年9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叶荣泗就指出,如果2007年之后中国的经济增速转缓,以电力行业的发展势头,电力过剩将在所难免。亚洲开发银行能源经济学家林伯强也认为,即使假定这两年没有大量新批项目,同时电力需求仍按每年约13%的高速增长,到2007年底估计装机容量过剩可达10%。
    之后,持类似观点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多。事实上,有关电力可能过剩的迹象,已经越来越清晰:
    第一,银行收紧贷款。在浙江,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先后下文,要求撤回对热电厂和资源综合利用电厂的贷款,据报道,浙江省200多个小型热电厂已经被收回了贷款。原因是银行认为电力存在过剩风险,热电项目已成为高风险产业。
    第二,外资从电力行业抽身。据报道,美国赛德能源公司、美国迈朗公司、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相继撤出了在中国电厂项目中的资金,专家的分析是:“投资风险和电力过剩成为影响投资主体热情的主要因素”。
    第三,电厂限时发电。随着电力装机的快速增加,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省内所辖电厂今年的发电小时数受到限制,“限时发电”出现在连续三年饱受“电荒”之苦的华东地区,为2006年电力过剩的预言提供了注脚。
    第四,有关部门未雨绸缪。2004年12月初,国务院批转了发改委关于坚决制止电站项目无序建设意见的紧急通知。文件中提到,2004年批准了6110万千瓦的项目,预计两年内能够满足电力市场需求。然而,当年全国开工电站规模却达到1.5亿千瓦,超出批准额度的一倍半。此中透露出来的信息一目了然。
    由于最近几年饱受电力供应紧缺之苦,许多人对电力无序扩张存在的过剩风险重视不够,不少地方依然在沿着电力供应短缺的思维,不惜违反国家规定盲目扩大电厂建设。假如电力过剩的风险真的到来,这些刚刚建成即开始亏损的电厂,又该如何走出困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