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9日电 上海一家投资公司用一个“曲沪平”的名字贷款购房数十套,与这个名字有关的住房贷款竟达91笔。发放贷款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由于巨额贷款中惊现1.26亿元“虚假抵押”,不得不控制部分豪宅的产权,“沦为”“房东”,并委托房屋中介公司出售,以回收“问题贷款”。 (见6月7日《中国青年报》)
今日出版的《工人日报》载文指出,我不知道一个人怎样从银行贷到91笔住房贷款。但我注意到,媒体在这里用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词语“沦为”。在我的理解,“沦为”含有沉没、陷落的意思。按说,银行应该有严格的贷款程序与规则,出现不良贷款,“沦为房东”的结果也是银行所不愿看到的。但我并不同情银行,我更关心的是这种现象可能给普通百姓带来什么影响。
针对当前居高不下的房价,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进行调控,各界人士也开出了各样药方。其中,银行的角色似乎一直被人们所忽视。
我宁愿相信,银行的不良贷款是偶然的马失前蹄。但根据报道,事情又没有那么简单。与“曲沪平”有关的住房贷款竟达91笔,金额高达4亿元,这些贷款出现了很多问题:一是涉嫌大量利用他人的身份证“偷梁换柱”申请贷款;二是有大量贷款存在“抵押不实”。一家上市的国有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何敢如此“大胆”地放贷、放任一外资企业大肆炒楼呢?无疑是商业利益的诱惑。从报道中看,这种“程序天衣无缝”、形式“合规”的骗贷,大多离不开银行自身的趋利。
在目前不规范的房地产市场运作中,一些投机行为破坏了市场正常的供求平衡,人为炒高了房价,而其中商业银行的不规范的信贷行为更值得警惕。在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不断升高的趋势下,不但银行容易“沦为房东”,房价也可能因此“更上层楼”。银行不负责任地做抵押购房贷款,必然会对房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一轮轮炒楼狂潮中,由于银行疏于管理而埋下的“问题贷款”究竟还有多少?
针对这种状况,商业银行要严格执行统一的房地产信贷政策及利率规定,尽快建立房产信贷的监督机制和地产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全面防范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因为这不仅是银行自身的业务问题,还牵涉到整个房地产业的发展和百姓的切实利益。(张瑞东) (责任编辑:单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