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常州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注意把握经济发展走势,从工业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调整入手,加大企业技术进步和挖潜改造的步伐,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推动工业经济从资源消耗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工业企业能源生产稳中有增,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万元产值综合能耗稳步下降。
    一、常州市能源生产消费概况
    从能源生产供应来看,常州市原煤等一次能源供应全部依赖外省市购进,而电力、热力、燃气等二次清洁能源的生产能力和规模逐年有所扩大。统计资料显示,常州市现有火力发电企业19家,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53.76万千瓦,比2004年增加近40万千瓦;去年发电企业发电量总计达62.6亿千瓦时,比上年多发电1.4亿千瓦时。全市热力生产企业15家,去年热力产出2589万吉焦,比上年增长38.5%。受原材料涨价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2005年常州市发电企业中除戚墅堰发电有限公司、溧阳昆仑热电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发电量比上年略有增长外,其余企业发电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有3家企业发电量较上年有大幅度的下降,平均每一企业比去年同期少发电近1亿千瓦时,全市电力自给能力从2004年的40%下降到2005年的34%。
    从能源消费需求来看,规模以上工业依然是常州市能源消费的重点。2005年,358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消费各类能源1323.7万吨标准煤,其中列入统计的208家重点耗能企业(年耗能在5000吨标准煤及以上企业)能源消费总量(包括生产二次能源的加工转换投入量)达1057.9万吨标准煤,所占比重高达79.9%,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中,煤炭、电力仍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煤炭全年消费984.4万吨,所占比重达53.6%;电力全年消费113.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7%,所占比重为34.7%。全市超过1/3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都有原煤消费,其中年消耗原煤超过10万吨的企业就有24家,消费量占原煤消费总量的76.2%;年消费电力超过1亿千瓦时的企业有11家,用电量占工业总用电量的34%。另外,全年成品油消费18.9万吨,比上年下降37.4%;全社会电力消费182.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0%。
    二、常州市能源综合利用状况
    据初步测算,2005年常州市全社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400万吨标准煤,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万元GDP能耗为1.18吨标准煤,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089万吨标准煤,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77.8%。工业能耗中,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964万吨标准煤,所占比重达88.5%。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增幅低于产值增幅3个百分点,按可比价计算,万元产值能耗为0.39吨标准煤,基本上与上年持平,万元增加值能耗为1.64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2.7%。重点耗能企业是常州市能源消费的重中之重,列入统计的208家耗能企业,其企业数占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比例不足5.8%,但终端所消耗的能源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2.9%(按扣除二次能源产出量计算的终端消费量),万元产值能耗高达0.77吨标准煤,接近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的两倍,以此推算,常州市能源消耗总量的50%源于重点耗能工业企业。因此,提高重点耗能工业企业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将对实现全市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起到关键性作用。
    分行业看,终端能源消费量居前四位的行业分别是建材、冶金、化工和纺织,2005年四大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达692.6万吨标准煤,占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的71.8%,而四大行业所创造的产值仅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40.5%。其中,以水泥为主的建材行业全年综合能源消费量为254.7万吨标准煤,占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26.4%,但其产值比重仅为3.3%,万元产值能耗高达3.13吨标准煤,在所有行业中位居第一;以钢铁为主的冶金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达195.5万吨标准煤,占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的20.3%,其产值比重为12%。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所涉及的34个行业大类中,2005年有28个行业的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上年有所下降,下降面达82%,其中下降幅度超过20%的有4个行业。
    从企业看,综合能源消费量超过10万吨的企业有15家,其中建材企业9家、钢铁企业4家、化工企业2家,综合能源消费量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总量的42.4%,而其产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总量的9.1%。万元产值能耗在5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有21家,其中水泥生产企业18家、电力生产企业3家、化工企业1家,综合能源消费量占规模以上能耗总量的21.7%,产值仅占总量的1.3%。面对要素、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常州市重点耗能企业纷纷强化内部用能管理,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和挖潜增效工作,进一步降低了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量,节能增效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中天钢铁有限公司是常州市首屈一指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大户,年耗能近100万吨标准煤,该企业通过采取用炼生铁生成的高炉煤气代替轧钢、烘包等工序中使用的柴油,将炼焦制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蒸汽变废为宝送入发电管网等各种节能降耗措施,使企业的万元产值能耗显著下降。据统计,全市208家重点耗能企业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企业万元产值能耗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其中有50家以上企业产值能耗同比降幅超过10%。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虽然从总体上看,常州市工业能源综合利用水平逐年提高,但能源消费在结构、水平等方面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万元产值能耗降幅不大,与2000年相比,常州市万元产值能耗仅降低0.05吨标准煤,5年间万元产值能耗降幅为11.4%。二是与周边城市相比,节能降耗差距十分明显。以无锡为例,常州市重点耗能企业万元产值能耗较无锡高出50%以上,无锡重点耗能企业万元产值能耗接近常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水平。三是各辖市、区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能源利用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万元产值能耗最低的地区仅为0.17吨标准煤,最高的地区达1.1吨标准煤,低能耗地区万元增加值能耗在1吨标准煤以下,高能耗地区增加值能耗高达4.68吨标准煤。四是对照能耗考核要求,部分行业或企业达标难度较大。从省经贸委下发的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定额和限额标准看,常州市涉及到考核的产品有供电标准煤耗、吨钢综合能耗、水泥综合电耗、印染布可比综合能耗、棉纱棉布生产用电等,依据2005年实际完成情况,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如火电厂供电标准煤耗定额、限额分别是350-400克标准煤/千瓦时,但常州市20家电力产出企业达到此标准的不足半数。
    按照 "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常州市在节能降耗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进一步科学制定节能规划,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节能降耗,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探索优化资源配置的新方式,加大调控力度,进一步淘汰高耗能、低效益的企业和产品,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鼓励骨干企业的加快发展,并购占用资源大、产出效益小的企业,提高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综合用能效果。二是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一方面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节能投资力度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的水平和能力,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另一方面要注重引进高新技术改良传统产业,围绕节能节材,开发新产品,淘汰落后产品,在产品档次、技术含量、质量上下功夫,加速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监控。通过各种政策性手段支持企业通过自身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来发掘潜在的优势,努力创建高效率化、节能化和环保型的现代企业,进一步把常州市节能工作推向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