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中介公司一下子就死了,保险中介的日子真不好过。”6月11日深圳某保险经纪公司总经理林先生对118家保险中介公司的集体死亡颇为感慨。
    有关权威统计显示,截至2006年5月31日,全国累计共有118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停
    止经营,退出保险市场,其中代理机构100家,经纪机构11家,公估机构7家。
    林先生称,从某种程度上说,保险中介的生存危机暴露的问题也正是中国保险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非常死亡
    “未开业,就停业;刚开业,就歇业,这就是我们保险中介生存的现状”,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保险中介进入加速死亡状态。本报掌握的死亡保险中介公司名单显示,从2005年开始,保险中介进入加速死亡状态,118家中有55家在去年下半年死亡,而进入2006年以来,保险中介公司“死亡”更是呈现加速迹象,今年1-5月,共有24家代理机构、3家经纪机构退出。
    这些保险公司中活得最长的是贵州华邦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其在1999年在中国保险中介市场还是一片空白的时候成立,活了5年;其他在2002年以后成立的,生存时间均很短暂,其中广西桂龙、北京东安、沈阳裕平、北京国利等5家保险代理公司以及上海申平保险公估公司生存时间不过半年左右。
    “死亡的原因说简单也简单,那就是没有生存口粮,难以存活”,在林先生看来,保险中介目前在中国生存状态相当艰难,很多保险中介都是“活活饿死的”。
    数据表示,截至2005年9月30日,保监会共批准设立保险专业中介机构1729家,处于经营状态的1680家,其中:代理机构1212家,经纪机构253家,公估机构215家。
    艰难生存
    靠着初期代理银保业务为发展契机的光芒稍纵即逝,随着银保产品问题症结暴露,银行的胃口越来越高,而手续费与佣金返还越来越激烈,保险中介代理的利润空间不断压缩。
    与在国外70%的保险业务由保险中介来经手迥然不同的是,在中国,保险代理的作用对于保费的贡献是微弱的:以最近的数据分析为例,到2005年第三季度末,寿险公司实现销售业务27773271万元,其中:公司直销占22.9%,个人代理占52.99%,保险专业代理占0.25%,银行邮政代理占22.83%,其他兼业代理占0.87%,保险经纪业务占0.16%;产险公司实现销售业务9969629万元,其中直接业务占38.25%,代理业务占59.53%,经纪业务占2.22%,代理业务中相当部分由车行直接代理。
    林先生自己就是从深圳某产险公司出来自立门户,由于积累了一些客户资源与网络,再加上自己原来公司的一些老同事的“人脉”关系,暂时还不愁生计问题,但他近来有了隐忧:这家产险公司正在进行大幅度的业务转型,取消了相当一些利润不高的保险中介代理的合作关系,自己公司的业务受到了明显影响,“实在不行我也许要考虑代理香港的保险业务”,林在考虑自己的新出路。在深圳,很多保险中介公司的生存口粮来自代理香港“地下保单”。
    一方面是保险市场每年30%以上的增长率,另一方面一个行业70%的进入者都在亏损甚至生存边缘状态挣扎,“这个行业多少有点不正常了”,林先生分析,但他认为原因不仅仅在保险中介公司本身。
    一个普遍的事实是,目前中资保险中介公司无论在规模还是技术上都明显弱小和落后,缺乏专业人才,很难为客户提供较好的产品组合和理财方案。另外,尤其是在产险代理中,夹杂好处费用、回扣在内的潜游戏规则使得保险代理本身一开始就面临非市场化的土壤,很多保险中介在生存压力下急功近利,缺乏诚信,导致整个保险中介代理业经营环境恶化。
    但另一方面,是保险中介的生存环境,保险中介公司从一落地开始,就处在一种夹缝生存状态,市场本身不理解、不接受,保险公司本身也不接受,更愿意直接使用自己的代理人队伍和业务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