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热点述评之三 FN记者 张正华
对有些动物来说,反哺是一种本能;对人类社会而言,反哺则更多表现为是一种社会责任及美德。工业反哺农业,对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来说,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政府的责任、公众的良知以及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为什么要提出工业反哺农业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
根据有关方面的测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我国农业对工业化的有形贡献超过1万亿元。从1949年到2003年,全国累计征收的农业税3945.66亿元,特别是在工业化初期,农业税对工业化财力的积累以及工业化的贡献功不可没。另外,为了积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资本,国家从1953年起开始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从1953年开始到1983年取消统购统销政策,因为“剪刀差”,农民对工业化的贡献已超过6000亿元。现在提出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实质上就是要改变以往那种要求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农村和农民不能获得公平待遇的情况。
我国目前所处于的小康社会,是低水平的、不均衡的和不全面的,这主要是由于农业和农村的指标水平较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业和农村,这已是社会的共识。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我国人均GDP要达到3000美元。农村要实现这个目标,每年的增长率要达到12.2%,即使将农村人均GDP的目标确定为1500美元,每年的增长率也要求达到8.4%。如果农村人均收入目标在2020年确定为8000元,则每年的增长率需要达到7%。按照这些年的发展情况,如果不采取及时、有力、有效的补贴政策,这两个目标都将难以实现。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产品市场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我国农产品的算术平均关税已经降低到了15%左右,实际加权平均关税水平还要低得多,只有8%左右。近三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增长幅度一直大于出口增长幅度,从而使我国从农产品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按世贸组织农产品口径(不含水产品)统计,我国有些产品如棉花和大豆的进口数量,已经高达世界出口总量的30%。我国经营规模极为狭小,人均只有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在国际竞争方面明显处于不利地位。为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就必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不断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公益性服务,全面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目前我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已经达到了3.23∶1,即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民人均收入的3.23倍。如果将城市享受到的各种社会福利考虑在内,实际差距水平更大,并且这个差距仍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全国有一亿农民工在城镇工作,他们既对当地GDP的增长作出了贡献,也为当地财政收入作出了贡献。但是,这些农民工却很少享受到城市财政支撑的大部分社会福利和保障。
因此,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既是减缓乃至扭转这种城乡差距扩大趋势的要求,是按贡献取酬和促进社会公平的要求,也是社会稳定的要求。
农村金融服务功能面临挑战
金融业在产业分工中属于服务业范畴,因此,在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过程中,如何体现金融服务的重要功能则是一个需要重新引起关注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提供存、贷款和汇兑结算等金融服务的农村金融机构来看,已基本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农村地区,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平均30%~40%的水平,比次高的印度(75%)高出了十多个百分点。广大农村地区基本上能够享受到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储蓄、汇兑等基本金融服务。虽然目前我国农村贷款覆盖率和金融服务覆盖率都处于较高的水平,但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功能的多样化以及可持续发展却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现阶段,我国农村和农民的经营规模都非常小,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09公顷,不及印度的二分之一、美国的六分之一。而全国农户的数量却极其庞大,约为2.2亿农户。相应地,对资金的总体需求也非常巨大。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农户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结构性、地区性差别,这就相应地使其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结构差异加大,经济发达地区或相对富裕的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主要表现为生产性、经营性的金融需求,但经济落后地区或相对贫困的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则更多地表现为生活性债务如教育、医疗等。
在工业反哺农业的过程中,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和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十分重要。但从这几年实际情况看,农村金融服务状况改善情况并不理想。
目前,基层农村信用社大都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80%,一年期贷款利率达到10.044%,加之抵押担保难,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农民的资金需求。此外,农信社在强调资金集中使用的同时,富余资金则以拆借的形式从辖内流出,农行也由于近年来经营战略调整,管理权限上收,信贷向城市及大中型企业集中,支农职能严重削弱。近几年来,一些县级市每年从农村抽走资金达10亿元左右。而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商业银行,业务范围仅仅限制在政策性粮棉油收购等流通领域,在资金安排供应方面的政策导向性受到严重制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引入金融领域,各商业银行金融品种单一,许多新的金融创新产品不适应新时期农村新需求。农村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融资没有渠道,僵化的农业贷款条件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农户的多种信贷需求。而结算渠道不畅、电子化建设滞后,更给金融服务带来严峻的挑战。当国有商业银行网点纷纷从乡镇撤离后,在乡镇保留的其他银行业机构不具备跨市、县特别是跨省市异地汇兑结算功能,这无疑给一些交易活跃、资金流量大的客户结算带来诸多不便,致使一些业务还停留在原始的手工操作方式上,而新兴的中间业务在农村也难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尤其是对农户的信息、技术、市场服务可以说基本上是空白,这显然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要求高效、优质的服务很不适应。
因此,下决心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不仅对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作用明显,而且可以通过提供金融服务,促使农民收入增长。而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迎接金融服务挑战的最佳选择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充分发挥金融的服务功能,对银行而言,既是机遇,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如何应对这个挑战?几乎所有的专家均认为,金融服务首先应该围绕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新变化,适时创新适合"三农"需要的金融服务品种。创新金融工具,创新服务渠道,正是直接为农户提供多方面金融服务的最佳选择。目前,我国部分金融机构已经尝试推出形式多样的金融服务渠道,如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包括网上金融、客户呼叫中心、电话银行、自助银行、自动存取款机以及销售点终端等,使客户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随处可以得到方便的金融服务。此外,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实行更多的融资方式,如票据贴现、项目融资、科研贷款、订单贷款等等。
在不断创新金融业务和品种上,积极拓展中间业务,不断增加其业务比重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再就是加快疏通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加快结算速度,提高农村建设资金使用效率;加强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金融服务。可以考虑设立"农村劳动力创业贷款",帮助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创业拓展,同时,引导农民用好手中的钱,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增值能力,引导农民将价值实现中的一定比例直接用于农村建设发展。
加强工业反哺农业过程中的金融服务工作,尤其要注意充分发挥我国金融行业的电子化服务功能。目前我国各家银行以网络为基础,在本系统内能够为客户提供跨行、跨地区的金融服务,服务品种不断增加;证券行业经营机构也100%地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运营。
有关专家指出,我国金融服务业信息化建设有待于通过加强整体规划和基础设施改造,建立健全金融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加快业务流程再造和机构重组步伐,促进经营和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
在微观技术及金融产品的创新上转变金融服务理念,从细微的金融产品服务入手,正是工业反哺农业,金融服务迎接挑战的第一选择。 (责任编辑:单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