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转型问题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完善公司治理改革之后需要面临的又一项重要课题。对于转型的终极目标,大致形成了一个共识,即不应再将商业银行简单地看做介于借贷方之间、用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代理人,它应是一个独立的市场参与者,通过创造金融产品,以及对风险、期限、规模、流动性的转换来为客户实现增值。 转型终极目标的实现,可以有多种途径,但是关于具体的转型路径,目前还没有一个十分清晰的认识。我们认为,商业银行的转型路径深深根植于中国特有的经济金融环境,只有客观分析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经营环境,才能最终找到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转型之路。
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不能急于求成
商业银行的经营是与外部市场紧密相联的。很多学者在谈到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结构和收益来源时,多简单与国外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现阶段的商业银行进行比较,用以说明中国商业银行在盈利结构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这种比较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全面,因为我国商业银行和国外商业银行面临不同的经营环境。
第一,我国和美国在融资结构上存在差异。我国以直接融资为主,美国以间接融资为主,中、美商业银行收益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不可比。从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算起,美国就一直是一个以直接融资为主的国度,债券、股票等资本市场非常发达,20世纪60年代以来,其商业银行贷款资产在全部非金融部门融资中的份额最高才33%,到1995年已滑落到23%左右。因此,美国的银行可以并且不得不通过资本市场获取较高的交易和投资银行收入。而我国当前的金融结构主要是从计划经济时代的银行大一统格局逐渐演变而来的,本质上仍以间接融资为主,2001年至2005年期间,银行贷款在非金融部门融资中的占比仍高达75%以上。要根本改变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结构,本质上有赖于整个社会融资结构的改变。
第二,中、外商业银行在发展阶段上存在差异。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只处于初级阶段,而国外发达经济体的商业银行早在20世纪70、80年代就开始转型,目前基本处于完成转型的阶段(至少是完成了第一次转型)。简单地拿中国商业银行转型的初级阶段和国外商业银行的现状作比较,忽略了各国发展阶段上的差异,会产生误导。以国外商业银行转型初期的状况为参照,才是更为可取的比较研究方法。
第三,我国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大量资金在银行系统内循环。受传统意识以及在变革时期对未来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大额支出预期的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居民储蓄额处于高速增长通道。截至2006年1季度,银行业负债总额达374501亿元,占所有金融机构负债总额的79.4%,银行业控制的金融资源远远高于其他金融机构。
第四,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不充分,交易工具稀缺,参与主体少,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不丰富,限制了商业银行资金交易收益。虽然近几年推出了买断式债券回购、债券远期交易、利率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但交易量相对于银行掌握的巨额资金而言明显过低。处于起步阶段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还无法对资金交易贡献较多的收益,也制约着资金交易业务向更为高级的风险管理业务发展。
第五,在长期计划经济时代,银行长期被定义为一个提供无偿服务的准政府机构,历来是强调社会责任大于经济责任,忽视了商业经营原则,社会上对发展收费业务有很大的反对惯性。此外,银行也面临着收费业务定价难题。
外部市场结构决定银行的收益结构。我国商业银行长期有这样的环境下经营,产生这样的收益结构具有不可避免性。同样,中国商业银行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经营产生的巨大的思维惯性,要在短时间内改变是比较困难的。
中国商业银行要成功转型必须大力发展个人金融及交易类业务
其一,存贷利差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商业银行重要的盈利支柱。
贷款市场的萎缩是一个长期过程,并且最终会稳定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比重上,不会无限收缩。从发达经济体商业银行转型初期的数据看,日本在1975至1985年金融自由化的10年间,股票和债券融资占社会融资的比重始终低于20%;在实行主银行制的德国,在1980至1989年间,银行贷款在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中的占比则稳定在60%左右,而1959年就开始发展零售银行业务、进行第一次转型的德意志银行,在第二次转型前夕的1997年,其信贷资产占比仍高达64%。
从我国的数据看,2001至2005年,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的融资总量中,银行贷款仍占75%以上的份额。我们预计,在今后5至10年的转型初期,我国直接融资的比重大概会下降到并稳定在70%左右的水平。受此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收入占比也不会无限减少,同样会逐渐降低到一个相对稳定同时仍占重要地位的水平。
从中国金融发展的长期进程来看,存贷利差大幅度减少的这一天终将到来。所以在转型过程中,一方面要紧紧抓住利率市场化过渡阶段的大好时机和转型初期难得的5至10年的时间,尽最大可能利用存贷利差获取高额利润,为今后的战略转型储备足够财力;另一方面要积极采取措施,储备新的利润增长通道。
其二,个人金融及交易类业务是未来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重点。
目前商业银行的公司业务中存款业务、结算业务、担保业务、融资业务都是非常成熟的业务,是目前商业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对商业银行而言,公司业务的主要任务是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维持现有盈利能力不下降,尽可能扩大优质信贷资产的比例和市场份额,尽可能维持存贷利差的利润贡献度,有效途径更多的是进行结构调整,包括尝试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
机构业务市场由于业务的同质性重点在于我们发挥银行机构网点的优势发展代理业务,市场空间有限。
资金交易业务是商业银行成长很快的业务,但近年来受全球经济失衡、国内资本和货币市场结构性缺陷等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存款高速增长,流动性相对过剩。在这样的背景下,目前商业银行的资金业务主要是对多余头寸的消化,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交易业务。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资金业务收入大幅增长,主要是非信贷资产的高速增长。但是从未来发展趋向看,资金交易业务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个人金融业务是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中成长最快的业务。一方面,我国改革开放二十余年产生了强烈的财富效益,无论是增量还是现有客户中都已出现一大批高端客户。另一方面,个金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一是可创新性,在个人金融产品创新方面,资金流动的管制较少,国外有关个人理财产品的种类很多,创新的空间很大;二是风险分散性,由于其客户众多,风险分散,更有利于经营利润的稳定;三是业务兼容性,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对原有金融业务不产生冲击,不影响现有盈利能力,更多的是提升和优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个金市场有这样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初级性,个人金融市场虽然总量庞大,但提供的产品初级,可提升的空间很大。二是变动性,表面上我国个金市场已被各家商业银行所瓜分,但是个金市场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动态市场。从增量客户来看,随着我国新生人口陆续进入社会,客户的数量和结构发生着持续变化;从现有客户来看,随着个人财富的不断增长,个人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往多元化方向发展,催生出许多新兴市场。三是高成长性,未来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财富会不断增长,根据有关专家研究和国外发展经验,在财富增长中个人财富增长必然会快于集体财富增长。
所以要想在经营转型上短期有大的突破,较为现实的选择就是大力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提升服务内容,在个人财富管理、支付交易结算、个人资产业务等方面有大的突破。在一定阶段,市场容量、特别是高质客户的数量是有限的。谁最先掌握这些客户,谁就掌握主动。
个金市场已然是中外竞争、内资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已在零售业务中,例如在个人客户数量、个人存款额、个人贷款额、个人结算额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竞争优势。但是我们要辨证地来看待这些优势。目前的优势基本上只是一种数量上的优势,而尚未成长为质量上的优势。要巩固与扩大现有优势,一方面要保持并扩大上述在数量上的优势,另一方面要在取得数量优势的基础上增加对客户金融产品的覆盖,将数量提升为产品优势、盈利优势。
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必须坚持重点区域发展战略
我国的商业银行已普遍开始关注转型问题,并现有环境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下一步转型的安排上应有明确具体的业务和区域重点发展战略。
由于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很大的区域性经济结构特点,不同地区的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周期,经济发展起步阶段、高速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的区域共存。经济决定金融,所以在发展金融业务时,必须根据区域发展特点,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金融业务。
一是以北京、省会城市等大中城市为龙头的负债和中间业务发展战略。负债业务始终指向收入和财富集中的地区。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居民的收入、财富的存量和增速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企业也大多集中到大中城市,尤其是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盛行,更是将企业资金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吸收到少数城市。因此,负债业务
的战略目标应是牢牢占据收入、财富和资金集中的一系列节点,以点带面,纲举目张,事半功倍。
此外,就个金业务而言,既然我们强调个金业务从负债业务向资产和中间业务的战略转移,那么大中城市自然也就成为个人金融的中间和资产业务的战略重点。事实上,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已经成为个金业务的兵家必争之地。
二是以新的经济振兴区域为重点的资产业务发展战略。资产业务的目标区域与负债和中间业务的目标区域有所不同。一些传统的沿海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经历了长期发展,经济基本步入了成熟发展期。发展成熟的区域虽然经济规模巨大,投资规模巨大,但增速呈放缓趋势,资本边际效应递减开始显现。继续在经济成熟区域发展资产业务,只能确保资产业务存量规模,不能获得高速增长。要保持资产业务的高速增长,必须有高速增长的投资需求,也就必须有高速增长的区域经济。以滨海新区为龙头的京津冀环渤海圈,实施振兴战略的东北地区和大开发战略的西部地区,积极寻求崛起的中部地区,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的投资热土,道路桥梁、市政改造、企业投资、住宅建设等投资领域蕴含着极大的成长潜力。因此,巩固成熟的沿海区域市场,抢占高成长的中西部区域市场,是一种更为现实的战略选择。
三是以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为中心为契机的超区域资金交易业务发展战略。“超区域”是资金交易业务的特征,这是因为金融市场尤其是资金交易所处的银行间市场,本质上是一个虚拟市场,是一个全国统一市场。但是,中国的特殊之处在于,金融市场发展的缩影大致可在上海这个特殊城市得到体现。
作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试验区,上海已经具备了银行间外汇交易中心、银行间拆借交易中心、银行间债券交易中心、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黄金交易所等一系列层次齐全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因此,把握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脉搏,就能大体把握资金交易业务的发展趋势。从这一意义上讲,上海的发展,是任何商业银行都不能忽视的。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总行) (责任编辑:田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