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经济链只差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股市转轨这一环节
中国股市投资者的高成本问题,这个不可否认,否则股市面临优质新股发行的时候往往要下跌呢?虽然股改实现了非流通股东普遍向流通股东的送股,但最近的股改行情又让股指重新回到了高位(最高1695点)。 股改并没有解决中股市的所有问题。中国股市仍然不能够承受大量廉价新股的冲击。
虽然管理层为了不使中国股市因为扩容而大跌,管理层选择了交行、建行、中行这些国有银行去香港上市。但这又使得本来就存在的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由于银行海外上市融的资最终要换成人民币。结果就是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国内出现了流动性资本过剩的局面。这导致国内房地产、能源、有色金属、股市等资产价格大幅度上扬,国内出现通货膨胀的压力,国内经济更加不均衡。
中国经济应该逐渐摆脱对外资的依赖,走依靠内力的发展途径。所以银行改革过程的上市融资最应该在国内进行。但国内股市由于结构不合理,不可能承受大规模的上市融资。这不,仅仅一个中行A股将要发行就把刚有点气起色的中国股市打回原形。中国股市,中国经济又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投资者一片迷茫。
中国经济革要成功就必须实现国有大型企业的国内上市,包括国有商业银行的国内上市。但上市就可能是圈钱,投资者就害怕圈钱!
要实现国有大型企业的成功上市,就必须使股市结构合理,股市必须具备承接能力,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股市机制合理就必须实现市场化发行,实现证券市场公平秩序、充分竞争,这样的市场才有效率,投资者才能买到最有价值的股票。中国银行里的16万亿存款才敢大胆的进入证券市场。
但机制不合理的股市一但因为更多优质企业的上市,整个股市必然面临优质股票的冲击而下跌。投资者信心受伤害股市就会再度被边缘化。可见要实现股市的高效率其前提必须是解决股市投资者的高成本。显然整个中国经济问题一环扣一环,而目前差的只是如何在投资者利益不损失的情况下的股市转轨。
要股市机制合理就必须补偿市场,还投资者公道。在不损害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股市的市场化发行。中国股市已经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但中股市的高成本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中国股市在面临市场化发行,或者大规模扩容的时仍然面临巨大的下跌欲望。
二,国有蓝筹如果象银行香港上市那样廉价就能实现股市转轨。
股改中非流通股东已经向流通股东进行折股,中国股市是否已经没有补偿市场的途径了呢?中国股市是否无路可走呢?当然办法总是有的。中国还有很多大型国有企业等待上市。而大盘股的上市会稳定市场,如果利用得好还能解决股市投资者高成本问题。试想01年的大跌如果没有中国石化等大盘股的优异表现,股市会跌成什么样子。只要仿照以往国有商业银行在香港上市低价卖给海外投资者的方式,实现其在中国A股低价配售的方式在国内A股上市。那么既可以实现低价发行补偿二级市场,又可以通过不断大规模扩容实现中国股市由政策市向市场市的转轨。国有大形企业国内上市关键是要和中国银行在香港上市那样,要低定价给投资者带来收益。国有大型企业的上市还有助于市场结构的稳定。
中国银行股票在香港上市,其市场表现很好,但从另一方面看又简直是在给海外投资者送钱,这有目共睹。为什么同样的价格卖给国外投资者就可以,就不是贱卖国有资产。为什么不能以这个价格来解决中国股市的高成本问题呢?
交通银行融资19亿美元,2.50港元发行上市后最高涨幅达116%;;建设银行融资700亿人民币,2.35港元发行上市后最高涨幅达64%;中国银行融资97亿美元,2.95港元发行上市后仅仅几天最高涨幅达21%。这仅仅是按其发行价计的上市后最高涨幅。如果按其发行前国外战略投资者更低的介入价格计算,其收益就更可观了。交行香港上市前汇丰以1.85元每股持有77.75亿股,按交行06月13日的收盘价4.6港元计,目前涨幅达150%。建行上市美国银行入股的市净率是1.15倍,淡马锡的价格更高一些为1.19倍,按建行06月13日的收盘价是3.25港元计,目前涨幅分别是136%和128% 。中行上市皇家苏格兰银行财团以1.1276港元买入,按中行06月13市场价格3.325港元计,目前涨幅达195%。
仅以2.95元的发行价格计,仅仅一家中国银行所有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账面盈利就达到573亿港元之巨。而如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其融资额都在七、八百个亿人民币。其上市后给海外投资者带来以上千亿计的利润。试想如果中国股市股改之后在新股发行过程中,投资者能够拿到国家低价发行的优质股票的补偿,能如海外投资者那样无风险的获得数以千亿计投资利润,能够象国外战略投资者投资者那样获得100%甚至200%的无风险收益的话,那么中国股市转轨又有何愁呢?(建行、中行在引资过程中,都对境外投资者做出了同样的承诺,即一旦今后每股净资产低于对方的入股价,汇金将给予补偿,外资股东绝对是稳赚不赔。)为什么在中国股市向市场市转轨过程中,我们的管理层就不能给国内高成本的投资者以类似的承诺呢?
三,经济集权不可取,国有资产民营化是趋势 。
看来如果国家能够做到让利于民的话,那么中经济改革成功,股市转轨成功都将不成问题。关键是国家让利于民能否可行。让利于民的结果有可能是导致国有资产向民间的流失。但这种流失对于国家整体是否有利呢?
我们知道国企改革有个冰棍理论,所谓不改革就融化了,还不如在融化之前让民营资本瓜分了,但这种瓜分往往是没有公平可言的,否则郎贤平就不会声名鹤起了。可见国有企业即使不公平也要瓜分的的治理体制是多公的不合理。但通过证券市场的让利于民,比如按资金、市值低价配售就是公平的分配机制(之所以不资金配售,因为市值配售补偿的才是股票投资者)。而相对所谓的冰棍理论中民营资本的掠夺式瓜分,证券市场的低价配售才是合理的。
还有最近叶檀女士写了篇题为《经济集权是中国历史数次改革失败的原因》的文章,该文主题和中国经济改革集权方向却大相径直庭。温总理主导的政府改革要塑造有限政府,而中国的经济改革包括央行形成的近9000亿美元的的外汇储备;汇金公司控制的中国银行业、证券业;大型国有企业的上市融资,却一直在制造经济集权的无限政府,显然这里面是存在自相矛盾的。况且一直以来政府主导的银行业,窟窿越堵越大,这显然是经济集权导致的。还有中国目前的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也无不于外汇储备庞大,流动性资产过剩,还有于全民买单的银行支持房地产有关(外汇储备注资,就是国民为银行买单)这都是经济集权的结果。再延伸的讲,如果国有银行海外上市真的存在国有资产贱卖的话,这也是经济集权导致的。试问一个人数很少的汇金公司如何能管理得了如此庞大的金融帝国呢?很明显继续深化经济集权就是于民争利。
笔者此文不是要改变中国经济的大格局。单单为了股市机制合理,靠国有大型篮筹低价向流通股东配售,补偿证券市场千八百亿根本动摇不了中国大的经济格局。况且以前这个价格都可以在海外市场慷国民之慨,何况是国内投资者,又怎么会有贱卖之嫌呢?要让利于民,而非于民争利。所以说国有大型企业筹资时同等价格应该优先给国内投资者。完全是可行的。
总书记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温总理说“以民为本”。 中国经济改革的成败就在于是否于民争利,深化经济集权,还是让利于民,藏富于民的方向上。俄罗斯改革采取的直接将国有资产分给了国民的休克疗法,虽不值得仿效。但国有资产民有化的改革方向必然趋势。
“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人民的资产最终是要回归人民的。目前中国股市以及中国经济正走入困局,只有采取让利于民来解决股市问题,才是最好的战略方向!通过国家通过让利于民的方式,通过国有股低价配售,来解决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股市转轨问题。从而建立一个市场稳定而又规则公平的中国股市,这是中国股市改革乃至于中国经济改革的出路。 (责任编辑:陈晓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