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信贷过快增长和经济过热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政府的宏观调控之手将如何运动,成为市场下一步的关注要点。昨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交银汇丰论坛”会后谈及下一步的紧缩政策走向时表示,“政策思路是微调”,他同时强调,具体措施就是“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
央行有意持续微调“点刹”
周小川行长所谓的“微调”,他自己解释为“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
这一表态得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的认同,在他看来,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已经开始了微调工作。上月17日央行发行了1000亿元定向票据,本月14日又发行了1000亿元定向票据。发行1000亿元定向票据,相当于提高准备金率0.4个百分点,两次相当于提高了0.8个准备金率。
而央行另一位主要官员———副行长吴晓灵日前的表态也给了这一说法以支撑。吴晓灵在日前中央财经大学演讲时明确表示,“控制贷款扩张最好的办法就是收缩流动性,要收到商业银行没有能力继续贷款”。同时,她强调,目前收缩流动性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发行定向票据,谁贷款多,就给谁多发。”
今年以来,央行通过频繁的公开市场操作,将市场利率不断提升。一银行资金交易员表示,债券市场最大的影响因素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目前央行有意促使公开市场利率持续上升,使资金的使用成本增高,而且没有任何要下调的趋势。
专家认为,由于人民币汇率对美元的刚性,为了防范海外热钱的流入,央行提高市场利率的操作不可能持续。从目前情况看,5月份以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并不大,据测算,为对冲到期的央票和新发生的外汇占款,央行在5月份实际需发行的央票不少于3000多亿。
兴业银行交易员聂曙光表示,现阶段,我国央行调控目标一直是M2,利率只是兼顾,但是去年以来,在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压力下,为了保持与美元3%的利差,央行已经将货币市场利率作为十分重要的操作目标。通过定向票据的发放,可以在不提高市场利率的情况下,回收市场,同时达到货币供应量和货币市场利率两个政策目标。
前5月固定投资增长30.3%
6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
据国家统计局6月15日发布数据称,今年前5个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3%,首次超过30%,增速比前4个月加快0.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加快3.9个百分点。业内人士认为,30%以上的投资增幅,是近来少有的。
就在国家统计局发布前5个月投资数据之前的一天,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金融运行数据。今年前5个月,全国金融机构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17834亿元,完成全年目标逾七成。
当前各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上更加重视提升资产收益和股东回报,增加贷款的动机较强。一些银行贷款发放讲求“早投放,早收益”。
更为突出的是,有些银行的分支机构间接地相信了地方政府的担保,有的项目虽然是民间投资者出面,但背后有政府担保因素。
新华社昨日报道称,投资的过快增长,一直有深刻的体制原因,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一些企业追求短期效益,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等等。但当前非常突出的一点是,投资得到了过快增长的信贷的强力支撑。
地方政府盲目攀比速度,投资冲动较强是问题的症结,货币信贷相对宽松、融资成本较低则提供了资金支持。如果这种势头继续发展下去,短期看会加大国内能源和资源的供求压力,影响宏观调控成果,加大经济波动风险,长期看则会进一步扭曲消费投资结构,积累金融风险,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认为,目前可以基本认定的是,前期宏观调控措施效果不明显,但问题不是政策不严厉,而是有关机构贯彻不够坚决,效用没有完全显现出来。
专家声音
“近期加息可能性不大”
在投资增长过快的情况下,市场纷纷预计,央行继4月底加息之后,很可能再次提高存贷款利率或者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等“猛招”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但是,昨日周小川的表态“微调”,很可能意味着央行更加倾向于对目前的情况下静观其变,暂时以公开市场操作手段,通过回收市场的流动性,保持相对偏紧的资金流,而非直接加息这一手段。
“周小川的这一表态,在一定程度上给出了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方向。”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认为,虽然提高存贷款利率或者提高存款准备金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在他看来,虽然紧缩将是下一阶段的主旋律,但目前加息的可能性并不大。
张晓晶判断暂时不会加息有以下理由:首先是此轮投资热浪中,地方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地方政府对利率是不敏感的,因此加息对实体经济降温的作用很可能将非常有限;反过来看,由于加息将直接打击投资市场,而就在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央行对采取加息很可能更加慎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也认为,今年的宏观调控政策会比较平缓,调控力度不会剧烈。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主任贺强教授表示,从央行宏观调控措施上来看,加息或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都是可能的手段,但前期一系列紧缩政策效果如何还没有显现,央行和学者都将等待下一阶段的数据来进行判断是否出台新的紧缩政策。
本报记者张诚 王海林 (责任编辑:毕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