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马铃薯这样的农产品价格本应由市场形成,但在马铃薯市场供不应求时,因流通环节经销商垄断,价格不升反降,造成新的“薯贱伤农”。
为保护农民利益,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近两年来对流通环节进行了干预,政府还推出“马铃薯市场指导价”,直接干预市场价格。 但是政府介入市场后,陷入“不干预会薯贱伤农,干预又存在政府越位”的两难境地。
马铃薯:从“卖难”到“贱卖”
马铃薯是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的支柱产业。2005年,全区179万亩耕地中有73万亩、40%的耕地种植马铃薯;39万农民,人均近2亩马铃薯。在2004年政府采取调控措施之前,种植马铃薯的农民在销售市场几乎没有发言权。
种植大户、赵家铺村村民张廷明说,马铃薯种植规模逐年扩张后,农民首先遭遇到“卖难”。他说,后来经政府扶持,龙头企业和本地经销商的实力不断增强,可马铃薯的收购价格几年不变,甚至越来越低,农民又碰上了“贱卖”的新难题。
政府两年来干预市场的“杀手锏”是“铁路车皮配载权”。安定区区委书记李旺泽说,本来这些车皮是用来缓解当地马铃薯运输瓶颈制约,没想到却成了政府干预市场时最有效的手段。
马铃薯指导价:政府与经销商博弈
2004年刚调控的时候,当时根据全国的市场行情,安定区政府借助区马铃薯经销协会调查、了解和分析了马铃薯成本与价格,形成了每公斤0.42元的马铃薯指导价,这一“指导价”体现了利润平衡原则,大家都能赚钱。
政府出面召集40多位经销商骨干开会,要求价格涨起来。但第二天没涨,还是每公斤0.34元。
政府使出了两招:一是找到区马铃薯产销协会党支部书记杨维国,要求敞开每公斤0.4元收,资金不够政府支持贷款。二是对不愿收的经销商,政府不给车皮,必须保证每公斤0.42元收购。
如果单用第一招,可能会给协会和政府最终带来债务压力。第二招的效果是:经销商用价格卡农民脖子,政府用车皮卡经销商脖子。
政府介入:是越位还是补位?
李旺泽说,政府为保护农民利益而干预市场,尊重市场规律,采取“成本价格倒推法”推出指导价。
政府在与经销商的博弈中最终争取了主动。2005年安定区39万薯农人均马铃薯收入1050元;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6亿元,已占全区GDP14亿元的43%。
在政府的强势介入之下,2005年,仅价格上涨因素,当地农民人均从马铃薯销售中增收200元以上。
但是政府也发现碰到了新难题:三个市场主体,经销商和龙头企业是垄断和半垄断的状态,“在对等谈判的情况下,农民这个主体,坐不到桌子上”。
“在马铃薯多方博弈过程中,政府介入从短期看是一种积极手段,但从长期看却会阻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曲玮说。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聂华林则认为,类似马铃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实质是市场发育不成熟的表现,需要政府适度介入、必要补位。 (责任编辑:马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