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不起眼的土蛋蛋(马铃薯),如今变成增收的金蛋蛋”、“洋芋(马铃薯)、劳务加畜草,又是农民增收的三件宝”。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甘肃定西通过“产业富民”战略,使定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达到6%—8%,高于全国、全省水平。
定西市委书记石晶介绍说,过去的定西,曾是贫困的代名词。自然条件严酷、干旱少雨、生态脆弱是这里的基本写照,有人还称这里“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改革开放以来,定西借助国家“三西”建设扶持,从改善生产条件入手,进行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全市于上世纪末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进入了稳定解决温饱并向小康迈进的新的发展阶段。
石晶说,基本解决温饱后,市委、市政府运用辩证思维和逆向思维,不断深化对市情的认识,总结提出了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的“三个顺应、三个遵循”的工作指导原则,并按照这一原则,着力开发马铃薯、中药材、畜草、花卉及食用菌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初步走出一条“产业富民”的路子。
马铃薯产业形成了鲜薯销售、贮藏保鲜、加工转化和种薯生产并驾齐驱的发展格局,定西已成为全国三大马铃薯主产区之一,成为全国重要的加工基地、鲜薯销售基地及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生产基地。中药材产业已向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种植、精细化生产迈进,产业化框架开始搭建成功。畜草产业在改善生态中不断发展壮大,带动千家万户增收。花卉产业方兴未艾,百合鲜切花、棚育盆栽蝴蝶兰等高档花卉走俏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备受消费者青睐。食用菌产业发展势头亦较看好。
2005年,定西市五大特色优势产业种植面积达到470多万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60%,发展大小加工企业1100多家,其中部分已成为骨干龙头企业,总产值达到48亿元,农民人均产业纯收入124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670元的75%,其中马铃薯产业总产值15.6亿元,为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446元,占26.7%;中药材产业总产值13.4亿元,为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331元,占19.8%;畜草产业总产值11.7亿元,为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337元,占20%。
石晶介绍,随着产业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定西市农村生产生活发生了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农民储蓄存款明显增加。全市农村信用社储蓄存款余额16.7亿元,比上年末净增4.2亿元,增长33.5%。二是农用机械明显增加。全市农村新增三轮、四轮运输车9200多辆,累计达到7.64万辆,平均每10户拥有1.3辆。三是耐用消费品明显增加。全市农村拥有电视机61万台,平均每10户1.03台;洗衣机9.32万台,比上年新增0.18万台,平均每10户1.6台;摩托车12.56万辆,比上年新增0.5万辆,平均每5户1辆;固定电话及手机18.23万部,比上年增加1.69万部,平均每3户多1部。四是小轿车开始进入农民家庭。全市农民拥有小轿车295辆,其中当年新购108辆,占36.6%。
“目前,全市在组织实施‘产业富民’战略的同时,以地产中药材产业的深度开发为突破口,带动其他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向纵深发展,以此来实现‘产业富县’、‘产业富市’的发展目标。”石晶说。 (责任编辑:马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