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美元,6亿美元, 9天时间内纷至沓来。
72亿元真金白银,这是中芯国际(以下简称“中芯”)在过去两周讲述的银团贷款融资故事。而故事的背后,中芯正在演绎着另一场“变革”——借助地方政府力推“租赁”模式扩张。
据知情人士透露,中芯国际通过该方式和湖北省政府、武汉市政府合作的一个12英寸芯片工厂将在本月内正式对外宣布开工建设,规划总投资约为100亿元人民币。其中,前期的大量投入都来自于政府,中芯只是充当了租赁者以及品牌授权的角色。
所谓 “租赁”模式扩张是指:地方政府无偿提供土地、出资盖厂房和购买设备,投资企业提供品牌、管理、人才和技术,共同来运营制造厂。事实上,该模式也是中芯打动中外银行的重要因素。然而看起来动人的资本故事无疑也是一场双方都输不起的合作。
双赢的憧憬
从2000年打下第一根桩伊始,中芯就一直采取着快速扩张的策略。不到6年的时间迅速建成、在建10个芯片工厂,累计总投入超过100亿美元。虽然几年来已经获得几笔银行贷款,但快速快张和巨额投资仍然使中芯的资金捉襟见肘。
变化来自于2005年下半年。中芯通过“租赁”方式与成都市达成合作,在成都悄然开工建设了一个8英寸芯片工厂,总投资在数十亿元人民币。“此后就陆续有一些地方政府在积极拉拢中芯,以‘租赁’这种崭新的合作方式相‘诱惑’。”某专家对记者表示。
通过“租赁”的方式与地方政府合作可以让中芯摆脱资金压力,它所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中芯目前仍在快速扩张,急于提高产能,但如果全部都由自己来投资,中芯显然难以承受。
另一方面,中芯在国内半导体制造业的角色非常耀眼。由于行业的发展特点——芯片工厂对上游的芯片设计、下游的芯片封装测试、周边的设备和原材料等都具有很大的拉动作用和集群效应,地方政府显然希望通过引进芯片工厂来带动当地半导体相关产业集群式发展。
双方的风险
但其隐含的风险却不能忽视。这种扩张模式在芯片行业还是第一次,不仅在国内是首创,在国际上也未曾有过先例,会否陷入其他行业的尴尬境地尚无定论。但因其牵涉到地方政府的巨额投资等诸多复杂关系,这种合作确实面临不小的风险。
中芯首先需要为此培养出大量的半导体技术和管理人才,而这类人才在国内供不应求。自然,人才的短缺制约着其技术的输出。
另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中芯总部在上海,它怎样“遥控”这些租赁来的工厂、让它们像自己的工厂一样高效率地运转,将是中芯更大的难题所在。
“更为重要的是,半导体工厂的发展需要产业链上下游较高的综合配套能力,即所谓的‘软环境’。原材料的运输是否方便、半导体设计公司的多少等都是要考虑的因素。”赛迪顾问分析师李珂表示。
最后,一旦运营不善,芯片厂商就必须承担较高的运营成本。“事实上,中芯各地分厂的单子很多,可其在天津的工厂一直处于巨额亏损状态。”李珂坦言,在购买了摩托罗拉的老厂之后,设备和工艺的磨合、原有人才的流失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中芯天津分厂。
与中芯相比,地方政府面临更大的风险。
芯片工厂投资巨大,从数十亿元到100多亿元人民币不等,甚至有消息称武汉当地投资高达200亿元之巨。如此巨额的投资,这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一旦失败将对地方财政和引资信心以沉重打击。北京、上海此前的几个芯片工厂投资失败案例依然令人记忆深刻。同时,如果当地和周边市场需求不旺,芯片工厂也将难以带动上下游产业的集群,地方政府的这一目的可能落空。
怎样去获得客户也是一大难题。是地方政府去寻找客户,还是中芯自己去寻找客户,目前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悬疑。
2000年前后半导体产业在国内勃兴之时,各个地方政府曾掀起一轮激烈的半导体产业基地争夺大战,许多城市耗费巨大却最终落败。与过去通过招商引资、拉拢全新的项目入驻相比,“租赁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把中芯的成熟模式直接引进。
但是,即使各方的智慧都在增加,这种全新的运作方式仍有待试验。 (责任编辑:单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