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存款准备金率上调
央行6月16日发布公告称,从7月5日起,除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暂不上调外,其余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将上调0.5个百分点。
央行表示,这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抑制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据悉,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将一次性冻结流动性约1500亿元。
货币政策温和收缩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潘英丽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前两次相比(2003年9月和2004年4月央行两次针对经济过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总计1.5%),这次的上调是温和的。
她认为,锁定1500亿元的流动性,尽管有一定的收缩作用,但收缩力度并不大。5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2094亿元,2006年前4个月的月均增长额则有3000亿元,相对于此,锁定1500亿元不会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造成太大影响。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谈儒勇副教授则向记者表示,上调0.5%的准备金率,可以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收紧经济生活中的流动性。同时,也可抑制产能过剩行业的偏快发展,遏制部分地区基建项目、房产项目上马过快的现象。这将有助于巩固前一轮宏观调控效果。
他认为,由于产业政策收效较慢,而目前我国的汇率机制已较有弹性,在此框架下通过货币政策进行调控的效果会更好,因此央行可能会多管齐下,近期出台更多货币政策以更好地进行调控。
有专家指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会涉及几乎所有银行,牵扯面广,在平时的宏观调控政策中较少采用。此前一季度货币信贷运行数据出来时,央行曾考虑过是否采用这一措施,当时担心调控力度过大而未采用,选择了加息。
其实,除了自4月28日起上调贷款利率27个基点外,央行还曾于5月17日和6月13日两次向贷款增量较多的银行发行定向票据,但实际效果不甚理想。
谈儒勇向记者表示,这些调控政策不到位预示了下一步还将有新的紧缩政策出台,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在意料之中。他认为,虽然贷款利率上调从长期效果来看可以抑制企业贷款需求、控制银行信贷增长,但是只上调贷款利率而存款利率不变,带来利差扩大,资本的逐利性反而使得银行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放贷冲动。而通过发行票据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其功能有限,目前看来并不能收到明显效果。
据了解,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加大,而导致经济失衡加剧的可能性不断增加,这在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这并不仅仅只是中国的问题,其他国家也面临类似问题。有专家指出,为应对美国经济过热,美联储极有可能在近期连续第17次加息。中国更进一步的调控政策可能是继续加息。
潘英丽指出,这次上调准备金率,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传递一种政策适度从紧的导向性,希望对市场产生货币政策将温和收缩的预期。它表明中央正重点关注信贷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问题,若后期还持续目前的状况,不排除出台提高利率等更多措施的可能性。
调控政策需更科学更市场
央行日前发布的5月份金融运行数据再一次拉响了经济可能过热的警报。为此,6月1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坚决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进一步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在这次会议召开的前一天,央行也曾召集相关银行召开“窗口指导”会议,要求各家银行合理控制贷款投放,优化贷款结构,合理控制中长期贷款比例。此次其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无疑迈开了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的第一步。
谈儒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信贷增长过快并不是央行一家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各相关部门联合起来。例如国土资源部,如果出台政策控制土地供应量,项目上马的数量也就相应得到控制,从而信贷需求也会减少。他预计,在央行上调准备金率后,近期中央各相关部委会很快召开会议,贯彻落实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并将联合颁布有关文件,由地方再出细则具体执行。但落实效果如何有待观察。
潘英丽则向记者表示,针对当前的问题,央行和相关部委可以出台一些政策“叫停”某些行为或“劝导”某些行为,但是银行业已经进行了股份制改革,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运营,与以往计划经济色彩下的行政服从大不相同,对于这些“叫停”和“劝导”,银行可以选择听从也可以选择不听从。因此,有关主管部门必须从相应涉及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上入手,更科学地通过市场化手段来进行这一轮宏观调控。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