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变成导火索:西藏一次公益活动背后的“商业秀”
来源:新华网西藏频道
黄深钢
不久前,新华网记者受邀随行采访了在西藏举办的一次大型公益活动——"地球第三极珠峰大行动"。在短短10天时间里,记者意外发现这一公益活动背后竟然深藏许多不为外界所知的"秘密"和来自参与各方的摩擦。 富于戏剧性的是,阴差阳错,"一盘包子" 竟扮演了使各种矛盾公开化的"导火线"角色:
——导火线:一盘包子引发公开争端
6月1日晚近10时,"地球第三极珠峰大行动"接近尾声,大部队从珠穆朗玛峰大本营移师山南地区的浪卡子县,主办方安排全体队员在县城内一家饭店进晚餐。但在就餐过程中,由于服务员将仅有的一盘包子端给了有主办方领导就坐的餐桌,引起了邻近餐桌队员的不满,10多名环保志愿者和媒体记者集体退席……由此,一次因“公益活动”引发的矛盾开始浮出水面。
从2004年起,商业化运作的大型公益活动"地球第三极珠峰大行动"已在西藏连续举办3年。从以前仅仅清扫珠穆朗玛峰周边白色垃圾,到今年开始向西藏的学校、农村赠送教学和生活用品,公益活动的内涵在不断丰富,这一活动的社会舆论影响力也在逐步提高。
本年度的"地球第三极珠峰大行动"参加人数为20多人,分别为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和北京 某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代表、西藏登山队部分队员、赞助商代表、北京和上海几家媒体的记者和志愿者代表。活动内容是清扫拉萨、日喀则等城市重要旅游景点和珠峰大本营附近的白色垃圾,以及向两所学校和一个村庄赠送教学用品和太阳能发电设备等。活动参与者的一应费用均由主办方提供。这次"退席"事件引起了主办方的高度重视,当晚,主办方连夜召集相关退席人员开了一个沟通会。据部分参与者说,这个会议开到凌晨1时。次日,新华网记者试图向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询问"开了什么会,讲了什么事"的时候,这位负责人极其敏感地反问说,"谁告诉你我们'开会' 了?我们是'沟通'--你们记者措辞要严谨!" 于是,记者只好向参加了这个会议的多名成员打听消息,据悉,"沟通"主要集中在两点:
主办方认为,部分志愿者不服从指挥,对垃圾清扫工作不认真;部分媒体记者报道不符合主办方要求,对赞助商宣传力度不够。但部分随行媒体记者指出,就从这项活动的前期宣传来看,有些言过其实的地方,媒体依据本身观察到的事实,很难接受主办方的某些活动安排。
——"商业秀"过度,引起部分成员反感
从客观角度来看,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来自民间的援助项目,是对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对西藏援助之外的重要补充,对促进西藏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也有实实在在的帮助。
地处珠穆朗玛峰脚下的西藏定日县定日中学,在本年度"珠峰大行动"中获赠6台可无线上网的笔记本电脑,并且,由公司从中协调,北京市汇文中学已同意和定日中学建立网上远程教育互动平台。不久以后,定日中学即可分享来自北京重点中学教师们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定日中学校长次平感慨地说,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学校办学条件也受到制约,"来自社会的爱心捐助,将帮助大山里的孩子更加热爱学习,健康成长"。
但在某些方面,主办方策划的部分活动又引起了很多人的异议。正如一名媒体记者所指出的,"(主办方)在一个小学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块巧克力,就要学生们高举双手挥舞这块巧克力摄影、摄像,时间长达5分钟,作秀得实在太过火了。真不知道孩子们心里会怎么想。" 事实上,在后期举行的一些"公益活动"里,来自北京、上海等地媒体的部分记者显然已经出现"疲劳",对采访应付了事。某些赞助商代表则不断接到公司总部打来的质问电话,询问为什么没有看到相关的宣传……而主办方对此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却似乎无可奈何。
——反思:商业活动如何打好"西藏牌"?
西藏登山队部分队员作为商业合作伙伴和公益活动志愿者的双重身份,全程参加了本次活动。队长桑珠说,利用西藏珠穆朗玛峰等旅游资源的特殊知名度,企业在公益事业方面进行的投资,不仅可对西藏发展带来帮助,良好的社会形象还将帮助参与的企业实现"名利双收"。
这次活动还有两名来自德国的外宾,分别是一家户外运动鞋品牌的赞助商代表Rolf和志愿者、专门用白色垃圾制作艺术品的Woody。在接受记者专访的时候,两人分别表达了各自对此类活动的看法。
Rolf坦言,这次活动是他们公司在中国的代理商通知的,事先他对活动安排全然不知情,在公司赞助了400多双专业登山鞋和一笔资金后,他就出发来到了中国。本以为会在珠峰停留很长一段时间,没想到结果只是两天,剩下的时间全都用来干在他看来毫无兴趣的一些活动。"我以后将不会再参加这类活动",出言严谨的德国人对记者表示。
Rolf认为,对自己公司的产品宣传分量重不重并不要紧,关键是主办方打着"珠峰行动"的旗帜,却安排了一些与这个主题无关的商业捐赠活动,让他觉得浪费了许多时间,"对于一些大公司来说,赞助的公益活动未必都会很在意自己的商标是否得以着重体现,相反,他更看重活动本身是否主题鲜明,是否会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Woody则表示,他在互联网上得到消息后,主动和主办方取得了联系,在出资1万欧元后得以参加这次公益活动。按照他的计划,他们将在珠峰搜集许多白色垃圾,然后制作成艺术品进行展出,倡导环保理念。但同Rolf样,主办方的安排让他感到收获甚微。
Woody说,在很多外国人看来,珠穆朗玛峰不但是中、尼两国的,也是全世界的,人们渴望去观赏和攀登它。有一些公司希望从组织与珠峰相关的商业活动中获得利润,就需要考虑更多普通人的想法,因为大家不希望珠峰被卷入复杂的商业行为,否则将适得其反。
一名西藏本地的媒体记者认为,西藏欢迎善意的社会捐赠,但不欢迎举着"西藏"招牌赚钱的商业活动。"他们走了,捡走了一些白色垃圾,却教给当地人如何 '作秀'的方法,给淳朴的人心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事实上,这也正是很多人忽略的一点。全程参与这次公益活动的多名成员认为,近年来,不断有诸如模特选美、明星捡垃圾等商业活动在西藏频频上演,如果开通青藏铁路,夕日平静的雪域高原还将进一步接受商业文化的冲击。这里独特的文化必将是商业市场的"稀有品"和"易碎品"。就本次活动而言,由于参与成员各自存在来自行业分工和认识上的差异,又因在沟通程度上的欠缺,最终使得矛盾激化,并出现戏剧性的一幕。
值得思考的是,对于西藏的商业捐助活动,参与各方怎样才能走出一条健康和谐、发展深化和全面共赢的道路?一些成员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商业活动公司选择项目应偏重公益事业,并应切实加大对帮扶对象的扶持力度。二是赞助商应严格分析市场,选择好长期合作伙伴,不能急功近利。三是公益活动应尽量淡化"商业秀"色彩。四是媒体受到某种约束而播发的商业性"软新闻"宣传效果只会引起受众反感,应充分发挥公平、透明、关心群众所需的特点,共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亦使"好事"能办好。(完) (责任编辑:魏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