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贺大卓
“陈晓想收些赌本回来。”得知永乐电器和大中电器合并的消息之后,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宁向东下意识的说了这句话。
这句话起源于永乐和摩根士丹利的对赌协议。2005年1月,摩根士丹利及鼎晖以5000万美元入股永乐,以换永乐董事长陈晓手中20%的永乐电器股份。 这酷似当年的蒙牛乳业,此交易是否是大摩埋下的一个“伏笔”?
如果永乐2007年(可延至2008年或2009年)的净利润高于7.5亿元,外资股股东将向永乐管理层转让4697.38万股永乐股份;如果净利润相等或低于6.75亿元,永乐管理层将向外资股股东转让4697.38万股;如果净利润不高于6亿元,永乐管理层将向外资股股东转让多达9394.76万股,这相当于永乐上市后已发行股本总数(不计行使超额配股权)的约4.1%。
觊觎5000万美元,上市心切的陈晓给自己套了个国际投资的枷锁。
大中是永乐的提款机?
永乐电器一直是中国家电连锁行业的老三,不过,这个小弟相比于大哥国美、二哥苏宁始终判若云泥。不足有二:其一,销售规模,根据2005年中国连锁百强企业资料显示,国美将近500亿元,苏宁将近400亿元,而永乐仅150亿元多一点;其二,区域性公司的形象难以摆脱,尽管陈晓一直在努力将永乐打造成全国连锁企业,甚至不惜重金强行进入北京市场,但收效甚微。
根据永乐电器2005年报分析,由于竞争加剧和网点增加的摊薄效应,永乐分店每平方米销售额下降了2.8%,其毛利率也下降0.6个百分点至6.9%。只是由于其网点的增加,令供应商赞助一项大涨134.7%,永乐由此获得的收入就高达6.25亿元,来自供应商的总回报(即返利和赞助费两项合计)占营业额的比率,已由2004年的10.8%上升至2005年的12.1%。
如此情境,陈晓该出哪张牌呢?内修销售?扬言“一级市场永远是最好的市场”的苏宁电器总裁孙卫民已率苏宁杀入上海市场,在陈晓面前耀武扬威。外修规模?于是乎陈晓把牌做大,思考出了一个连摩根士丹利都称为“出乎意料的妙招”:和盘踞京城的大中合并,把非上市公司大中电器当做永乐的提款机,赌赢大摩的同时抢占日益缩水的市场。
牌局一变再变
一位家电巨头如此评论陈晓:他是其中最厉害的,因为他最沉稳,也够冷峻。陈晓没理由只在上海做个郡王,因此他一再改变牌局,摩根士丹利的青睐也是随之而来:
主创“中永通泰”,打造永乐收购平台。
2002年底,业已在上海独大的永乐在全国市场相较国美、苏宁依旧势力低微。面对激烈竞争,陈晓冷峻的扩张面目初现,2002年主导发起了“中永通泰”采购联盟,与北京大中、河南通利、山东雅泰、成都百货等家电流通企业达成“互不介入”协议,借此巩固现有地位,同时为日后的扩张打下基础。
2003年起,不断通过收购和重组涉足全国市场,在获得大摩的5000万美元资金撑腰后,先后收购广州东泽电器,与成都百货各出资50%成立合资公司。
后又击败国美、苏宁先后收购了闽灿坤(200512)、厦门思文以及河南通利,当年亲自主导的联盟终告解体。除倒戈五星电器的青岛雅泰和在超出陈晓胃口的大中电器之外,“中永通泰”成员已悉数拜倒在永乐裙下。到2005年9月底,永乐已在6个省和3个直辖市开设了151家门店,仅次于国美、苏宁。
然而,永乐在上市前的并购显得莫名仓促,尤其是花上亿财资收购资质不佳的闽灿坤,颇有为上市盲目做大资产之嫌。
创办合资公司,挺进西安、青岛。
2005年12月11日,原“中永通泰”两巨头大中电器与永乐电器共同签署了一份框架合作草案,双方共同出资(各出50%)组建新的合资公司。在沿用各自品牌的前提下,两大连锁巨头位于所选区域内的门店均由该合资公司统一管理,在采购、营销、拓展和人力资源上实行独立的公司化管理。而这些区域的经营利润将分享,相应的经营风险则由双方平均分担。
这一举动,足以看出陈晓依旧对大中电器念念不忘。当年业界也有猜测,盛传这是永乐电器收购大中电器的预备役。陈晓胃口之大,在家电连锁业已久负盛名。
两家店分别叫作:西安永乐大中电器和青岛大中永乐电器。
自建北京门店,大幅亏损。
2005年5月30日,永乐电器召开新闻发布会,地点选在李闯王破北京之地——德胜门。用心良苦,却无奈北京市场水深滩多。
北京市北三环联想桥,一幢写字楼很怪异,左黄右蓝。黄的是永乐电器,蓝的是国美电器,两家比邻而居,相隔一米。这种配色很怪,两家店的生意更怪。永乐电器联想桥店店长只谈利好:我们采取本土化经营,员工,供应商……都是本地的,因此,我们的经营从来没遇到过困难。但为什么人流量就和一墙之隔的国美判若云泥呢?
永乐亏损严重。其症结在于没有根据北京市场的形势,采取最为有效的低价竞争策略,反而是强调所谓的服务,把销售重点定位于“团购”市场。
历经十载,陈晓招招新牌局,把永乐做成了家电连锁业的老三,换来“巨头”之称的是5000万美元的赌本,却背了4697.38万股甚至9394.76万股的“致命”协议。影响陈晓这场赌博的,有两个不确定因素——摩根士丹利和大中电器。摩根士丹利的动作、大中电器的特性。动静之间,陈晓游走于生死门之交。
陈晓命悬大中电器
如何收拾大中电器?
众所周知,大中电器是张大中一手操办的,个人占有78%的股份。大中电器在北京占有家电销售业50%的份额,在京城独大。
看大中数据,真是个让人垂涎三尺的好身家:家底殷实,身事清白。但一位大中电器的员工说:以前和百思买谈过,没谈成,外资兴趣不大,因为大中电器太小作坊了。“小作坊”,这位员工说的是管理,哪怕你能把大中电器轻松打包买走,收拾起这个摊子来也委实不易。
大中的问题不小:
首当其冲是内部管理,试想,一个没有ERP,每年销售额接近80亿的大型家电连锁销售商如何管理?想必提到库存张大中都会头疼,正如五星电器的一位主管了解这一情况后所说:这怎么经营。
其次是外地投资不理想,大中电器发迹于北京,却一下跨越河北、天津等省市把触角伸到了重庆、南宁……业内人士都很迷茫,这样一来,物流成本提高,经营压力剧增。为什么不立足于打造华北区区域优势,反而漫天撒网呢?
对于陈晓,一脚落下去是空是实,就不那么容易拿捏了。
永乐发展到现在只有短短的10年,其间经历了不断地收购和重组。因此,企业内部文化并不坚固,难以形成核心理念,这一缺憾会在整合过程中表露无遗。面对在京城驻扎了24年的大中,陈晓很难用永乐来装点大中的门面。现在,陈晓委托张大中经营京津11家门店,永乐电器的一名员工指着“强强联合、大中巨献”的广告说:要么退回上海,要么划江而治,现在这里已经不好呆了。
此番作为,陈晓消灭了一个强势的竞争对手,外部压力锐减,内部压力却与日俱增。
五星电器企划部经理马成对陈晓的这一手法颇为不解:要整合大中电器,永乐难免错失抢占二三级市场的时机,整合成本也会给永乐带来压力。
摩根隔岸放火
马成看法如此,摩根士丹利也借此题大做文章:
在其4月24日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永乐收购大中电器,增强了该公司为内地家电业主要领导者的地位,但其成本快速增加以及偏贵的估值,令摩根士丹利认为应等候更佳的入市机会。该行认为,为反映中国永乐的成本增加,调低今明两年盈利预测25%-27%。借题发挥之余,大摩以收市价折让方式出让手中所持股份,此事在4月25日得以实现,永乐市值缩水近20亿元,而战略投资者的套现达到12 亿港币。
本想借大中抛弃“对赌”枷锁,但陈晓似乎不能如愿,大摩的算盘太精明:
“当日中午便传出,永乐战略投资者股东准备以收市价折让方式出让手中持股,于是便有基金率先在市场抛售获利,然后再行认购权补仓。”一位分析师称,“以永乐现在的财务状况,如果收购大中,必然需要在股市上进行再融资,摩根士丹利此时抛出报告,可以极大打压永乐的股价,将其再融资扼杀在摇篮里,进而挫败两家的合并计划。”
5000万美元,陈晓把永乐装在了摩根士丹利的套子里,一年之后决生死。 (责任编辑:毕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