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20世纪末大多数国有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十五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又做出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国有企业跨世纪改革和发展做了全面部署。 与之相应,采取了一系列正确有力的政策措施,如连续三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旨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为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加大企业兼并破产力度和实行债权转股权、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等政策,直接促进企业扭亏脱困和提高效益。安徽省上下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和作为改革主体的国有企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实际,用足用活中央的各项政策,精心制定和实施改革与脱困方案,不仅顺利实现了国有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企业改革改制工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安徽省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
    经过八年大规模的广泛动员和全面攻坚,安徽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进展良好,成效显著。受统计制度方法和资料来源限制,这里仅以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1、国有工业经济分布过宽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1998年,在全省38个行业中,国有工业覆盖了37个行业,国有资产比重在30%以上的有28个行业,国有工业企业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这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家投入为主所形成的国有工业门类全、分布广的发展格局。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安徽省国有工业经济战线过长、结构不合理、集约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等体制以及机制不活等缺陷也日益显现出来,表现在统计数据上是效益低下、亏损增加。当年,安徽省国有工业中有26个大类行业全行业亏损,亏损企业亏损额达20亿元,亏损面高达54%。近几年来,根据中央关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部署,安徽省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退二进三、依法破产等多种改革形式,改变了工业国有资产覆盖过宽、"寸土不让"的僵化局面,在有些不必由国家经营的行业和领域有步骤地实行"适当的退出",集中资金搞好非国有工业企业不宜或一时无力加入的"命脉"、"基础"和"高精尖"等行业领域。1998年以来,安徽省对786户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实施依法破产,涉及资产512.3亿元,累计减少企业亏损36.6亿元。截止2005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256家,比1998年减少了80%;国有企业职工人数由1998年的80万人,减少到目前的15万人,减少81%;国有企业资产777亿元,比1998年减少430亿元,减少64%,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资产的比重由1998年的48%下降到15%。在实收资本构成中,国家资本金由268亿元减少到129亿元,减持了52%。国有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行业(即国有资产占该行业资产比重30%以上的)由28个减至为7个行业,主要有烟草、有色金属和冶炼、石化、电力、燃气和自来水等行业。从小类行业覆盖面看,国有工业企业由原来覆盖281个行业缩为现在的99个行业。通过改革改制,初步改变了安徽省国有工业经济分布过宽,涉及领域过多,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国有工业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
    2、一批国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
    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方面,安徽省重点推动和积极引导骨干企业兼并重组省内外企业,有效地实现了低成本扩张。自1998年以来,安徽省先后组织实施企业间兼并、联合等重组案例270余例,盘活存量资产近230亿元。同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补助30多亿元,114个项目列入国家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计划,涉及资产137.2亿元,职工36.2万人;核销银行呆坏帐81.6亿元。通过企业间兼并、联合和重组,一批骨干企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支撑安徽省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2005年底,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有46家,比1998年增加35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的41.7%,提高20.3个百分点。马钢、海螺、江汽、奇瑞和黄山卷烟总厂等已成为全省规模前列的工业企业。2005年,主营业务收入前8位的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税16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的32.8%。
    3、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公司制改制成效显现
    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安徽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以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为主要形式,大力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革。目前,全省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基本完成了这一改革任务,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在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中,1998年国有(即国有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以下简称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企业占74%,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只占24%。到2005年,国有工厂制企业下降到53%,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上升到40%。在45家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骨干企业中,35家为公司制企业,占77.8%。同时,安徽省共有上市公司45家,直接融资310亿元。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已成为国有经济的骨干力量。这些国有大型企业改制成为公司制企业,不是简单地出让国有产权,而是通过重组上市引入增量、做大总量,引进战略投资者,增强了企业实力,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4、中小型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基本完成
    近年来,安徽省国有中小工业企业改革改制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基本达到放开搞活的初步目标。截止2005年底,通过各种形式改制、改组的国有中小型工业企业近900家,县级国有中小型企业退出率88.2%,地市级退出率78.8%;规模以上国有中小企业现有246户,比1998年减少78.4%,资产减持45.5亿元,职工人数分流31万人。
    虽然国有中小企业数大幅度减少,但企业盈利和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能力却大大增强。2005年,246户规模以上国有中小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1.7亿元,比1998年增长81.6%;实现利税63亿元,比1998年增长5.7倍。
    5、国有工业经济的控制力逐步增强
    通过改革改制和国有资产的战略重组,安徽省国有工业战略布局更加合理,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力进一步增强,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从1998年到2005年,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从1651户减到619户,减少63%;职工人数从124万人减少到71万人,减少了43%;实现利润从净亏6亿元到盈利141亿元;利税额从87亿元提高到333亿元,增长了2.8倍;企业资产328.5亿元,比1998年增长66.5%;劳动生产率由人均2.5万元提高到人均11.8万元;企业职工年均工资由6670元提高到20430元。工业企业改革改制,不仅实现了双增双减的预期目标,而且劳动生产率和员工收入也得到大幅提高。
    改革和发展经验表明,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十分显著。正是由于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和机制创新,才有力地推动安徽省工业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九五"时期,安徽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6%,"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3.3%,比"九五"时期高出2.7个百分点。200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9.7%,2005年则提高为48%,提高了18.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工业对整体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1.1%。
    最近,我局开展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专项抽样调查活动,调查范围涉及各行业已改制的企业。调查资料表明,企业改制有利于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在被调查的1675家各种行业的改制企业中,改制后的从业人员只增加1.2%,而实收资本增长42.9%,利润增长3.3倍,上交税金增长1.9倍。同时,改制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增强了发展后劲,新增投资额比未改制企业平均高出24倍。
    上述统计数据表明,安徽省国有企业改革卓有成效,改革改制的国有企业,在推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扩张经济总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省力方面,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安徽省国企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国企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全面客观地分析安徽省国企改革的现状,我们认为,虽然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下一步改革的任务还比较艰巨,在部分行业和地区,仍有必要继续加大改革的力度,加快体制和机制的转换步伐,以拓展改革的覆盖面;在已改制的部分企业中,也有必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管理机制以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其原因如下:
    1、不同行业国企改革推进不同步
    根据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全省国有企业共4819个,占法人企业6.8%。从行业分布情况看,房地产业和贸易业等行业的国有企业比重仍然较高,房产地业中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为13.2%,贸易业为12.4%,交通运输电信业为11.7%,建筑业为6.8%,工业最低,为3%。从资产分布情况看,国有企业资产主要分布在制造业、采矿业和批发零售业,这三个行业国有资产占全省国有企业资产的65.8%。
    2、不同地区国企改革进展不平衡
    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全省国有企业占法人企业数6.8%。17个市中高出这一平均水平的有7个市,最高的为宿州(13.6%),最低的为马鞍山(3.5%);国有企业资产占法人企业总资产32.5%,高于这一平均水平的有8个市,最高的市为铜陵(60.2%),最低的市为池州(18.1%);国企员工占法人企业的21.5%,高于这一平均水平有5个市,最高的为淮北(57.5%)、最低的为宣州(9.4%)。三项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宿州、蚌埠和淮南三个市。
    3、国有资本在部分完全竞争性行业中比例仍然较高
    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在一些一般竞争性的行业和领域,安徽省国有企业资产占行业的比重仍然偏高。2004年,食品制造业国有资产占本行业资产比重77.9%,客运港口业占56.4%,白酒制造业占68.8%),装卸搬运业占51.1%,百货零售业占42.6%,图书零售业占40%,住宿业占38.3%。在这些完全竞争性的行业中,国有资产比重偏高,无疑会影响其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4、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难度相对较大
    根据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安徽省小规模国有工商企业所占比重较高,占全部国有企业的62.2%。在全省4819个国有企业中,限额以下批发零售企业有1997家,住宿餐饮企业236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764家;有733户企业处于非营业状况,其中451户已停产或歇业,这部分企业历史包袱重,处置债务比较困难,改革难度大。据2005年工业统计年报,在210户规模以上国有小型企业中,净亏损的有100户,亏损面47.6%,高出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亏损面19个百分点。
    5、部分企业改制还不够彻底
    在部分已改制的企业中,操作还不够到位,改制不彻底、不规范,没有达到搞活发展的目标,自我发展能力仍然较弱。专项调查数据显示,在已经完成改制的企业中,有7.9%的企业仍然需要重新改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大中型企业中,95.2%的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88.6%的企业管理人员实行竞聘制,86.9%的企业实行灵活的工资分配方式,但仍有30.8%的企业董事长与总经理没有分设,23.7%的企业没有设立监事会,21%的企业没有设立股东会,11.5%的企业没有设立董事会。在这些企业中,有的只是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下一步有继续规范和完善的必要。
    三、对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几点建议
    当前,安徽省经济发展尤其是人均水平与全国和周边省份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总体上处于人口数量靠前、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水平偏后的状态。逐步缩小这一差距,将是"十一五"时期摆在全省人民面前的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完成这一任务也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国企改革步伐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在经济发展黄金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并行到来的关键阶段,一方面,必须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要在改革中兼顾各方面的切身利益,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根据这一现实需要,切合实际,对下一步安徽省国有企业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1、将企业改革与结构调整相衔接,力促产业结构升级。
    安徽省工业化水平目前还比较低,传统行业仍居主导地位,增长方式仍较粗放。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原材料和采掘工业所占比重达34%,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却远远低于全国及发达地区的水平。传统行业比重大,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物耗高、能耗高、污染高的行业比重大。当前,安徽省面临着加快工业化进程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双重压力,必须把加快企业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相衔接,把培育面向未来的主导产业群放在重要位置上,以发挥其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中的引导带动作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和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应成为安徽今后一段时期工业发展的主导行业。其共同特点是竞争力较强、成长性较好,对整体经济影响较大,行业中的企业具有一定的成熟度,产品拥有较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应加大推进这些行业的企业改革力度,鼓励大企业间整合重组,使这些主导行业的企业能积极利用先进的高新技术,实现产业结构的跳跃式的非均衡转换,增强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同时,推进主导行业中的优势企业参与国际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并鼓励跨国公司以跨国并购等形式参与国企改组改造,使之在优化产权结构的同时,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2、将企业改革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衔接,继续拓宽企业改革面
    针对目前安徽省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不均衡、不同步的现状,各地各行业应本着"强化重点、整体推进、分步实施、有序退出"的操作思路,将改革的重点方向由工业向流通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延伸,由国有企业向集体企业延伸。应引导和督促国有企业数、国有资产和员工比重较高的地区和行业,加大改革力度,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求改革在宏观层面上有更大的突破和进展,在全省范围内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经济在整体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3、将推进企业改革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相衔接,全面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在专项调查中,多数被访者认为衡量企业改革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是否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因此,不仅要求推进改革逐步到"边",而且要求深化改革力求到位。应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要求,建立并完善真正意义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改革,使安徽省的企业内部各种资源得到优化组合,实现国家、集体和个人共赢的良好格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
    4、将推进企业改革与加强社会保障相衔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做好劳动保障、企业离退休人员移交管理等各项配套改革工作,依法扩大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采取多种措施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构建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应通过地方立法,强化相关保障费的征缴工作;通过变现部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筹集社保资金。同时,努力实施全民创业工程,拓展就业平台;加快私营经济的发展,增强吸纳就业的能力;积极做好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缓解国有企业改革分流人员的就业压力。
    "十一五"时期,将是安徽省加快发展步伐,缩小发展差距的关键时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要使安徽省经济发展跟上时代的节拍,持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迅速扩张经济总量和提高人均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从这一战略要求出发,必须将国有企业改革一以贯之地深入下去、拓展开来。唯有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国有企业摆脱历史形成的体制和机制上的羁绊,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生力军。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全民创业和私营企业腾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得到充分涌流,为安徽省奋力崛起、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