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们在谈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时,把主要的原因归咎于企业信用差、担保体系不健全等,但是日前记者采访了解到,造成融资难问题集中爆发的另一面,是银行创新不足,在机制上形成了与资金需求主体之间联接断裂的局面。 如果说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是融资难问题形成的第一个红灯,那么源于银行自身的创新不足应该是第二个红灯。
中小企业形态之变
在人们的认识深处,企业的基本形态应该是:在厂房内,机械轰鸣、工人忙碌,工程师抓技术、经理抓经营。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家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的加大,没有厂房、没有繁忙景象,只有几台电脑或仪器,或者几乎接近虚拟的企业如雨后春笋喷涌而出。
这些企业可以称得上是高新技术产业,它们规模小、盈利能力不明显,担保不足,其价值的主要体现在拥有技术等无形资产。据《2006中关村发展蓝皮书》提供的数据,到2005年底,中关村科技园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达21257家,90%以上属于这类企业。
但是,对于这群2005年创造工业总产值2551.9亿元的新生力量,面对的首要发展问题就是融资的瓶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关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弘透露,根据对1012家中关村科技企业的调查,有49.5%的企业认为是“资金”是其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中关村地区企业资金主要靠内部积累和银行信贷,有76%的中关村企业将“内部积累” 作为主要资金来源,42.1%的企业将“银行或信用社贷款”作为主要资金来源。
北京民营企业协会会长王小兰给记者举例,北京汉王是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盈利能力很强的企业,但是为了能从银行贷到款,他们不得不花钱买地盖楼,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提供符合银行要求的抵押物。
创新不足而惜贷
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一直习惯于“以规模论英雄”,经营中依然存在贷款“垒大户”、风险高度集中的问题。赵弘认为,商业银行“惜贷”源于现行金融体系对中小企业的“制度性歧视”。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现行企业贷款评价体系是适应工业经济时代企业贷款需求的产物,以抵、质押物变现能力作为衡量贷款风险的主要标准,二者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这是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产生的根源。
赵弘说,原有融资主渠道金融创新不足,难以提供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金融产品,而适应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特点的新型融资渠道和市场化融资机制尚未健全,使得资金供应矛盾进一步凸显。
而在《2006中关村发展蓝皮书》中,王小兰提到,信息不对称是银行不愿开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重要原因。她说,中小企业之所以缺乏信息披露的动力,一个重音诱因是银行在分析、识别中小企业的能力上存在欠缺。对于企业生命周期演进、内部组织调整、市场竞争战略的取舍和策略的制定等不同方面,许多信贷人员由于对科技型企业运营缺乏深刻理解,往往无法辨别企业是否存在风险以及风险点之所在,因而常常拒绝为其提供资金,最终导致中小企业不愿与银行作更为深入的沟通。
对策及建议
在赵弘和王小兰看来,制度性歧视和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许多制度性、操作性障碍,制约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积极性。那么,如果破除障碍,达到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双赢呢?
经过调研,赵弘得出的结论是,除了构筑多层次商业银行体系、调整商业银行监管体系和激励机制等制度性创新外,商业银行更应该在业务创新上下功夫。他说,根据中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商业银行只能发放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和抵押贷款,实际上对于广大民营科技企业而言,提供符合贷款抵押的资产或具有相当实力的担保方却并非易事,因此在相关法律法规尚未松动之前,必须创造性的开拓业务,设计出较具可行性的贷款品种,履约保证保险下科技企业贷款、无形资产质押类贷款、仓单质押贷款、自然人担保贷款都是不错的业务品种。
“根据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可以挖掘出一些新的融资渠道来,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科目,可以加速企业资金周转,降低资金成本,提高效益。”王小兰认为,应收账款质押、保付代理、申请银行承兑汇票、买方付息票据贴现等业务品种都可以发挥良好的作用。(马艳军) (责任编辑:毕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