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横亘三大障碍
——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
中国产经新闻首席记者 贾存斗 福州报道
“从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农业产业化是一条重要的道路。在我国,这一点无论是学者,还是制定政策的政府官员都明白”。 2006年6月16日上午10点,刚刚做完“第四届海峡青
年论坛”主旨演讲的陈章良接受了《中国产经新闻》的专访。陈是全国人大常委、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农业大学校长,还是国务院学位委员,曾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全球100位青年带头人”之一,也是我国著名的“明星”校长。
针对记者“桎梏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哪些因素”的提问”,陈直奔主题,情绪亢奋,语言急促。他说,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政府要鼓励搞。但农业产业化问题很多,要因地制宜,切忌行政强迫。同时他表示,农业部的领导告诉他,“扶持农村产业化发展的法律(注:法律名称不详)草案起草已经完成,将要提交6月23日召开的人大审议”。
三大障碍催生扶持政策
陈介绍说,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激烈竞争就显示出了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
前一段时间,统战部组织对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最高的山东省、广东省进行调研。陈作为考察团团长视察了山东的济南、德州、东营、潍坊、寿光、莱阳、烟台、青岛等地。考察后得出,山东省的各类农业产业合作企业全国种类最多、企业规模最大。全省农业合作企业达10000多家,有的县90%以上的农民进入了各种农业合作组织之中。看到的景象是农业产业化蓬勃的发展。以花生产业化为例,山东的模式是公司+基地+农户,或者是公司+农户、基地+农户,这一点与他在美国、欧洲看到的许多农业产业化模式“很接近”。所以他对山东通过农村产业化大规模出口白菜、大葱、大蒜等农产品印象很深。另外,广东蔬菜产业化的效果也令他十分满意。
陈说,如果一家两亩地,有的种萝卜,有的种白菜,就无法将这些农产品出口,也形不成农业产业化。比如,外国定单要求订购500吨蔬菜,要求蔬菜的品种、颜色、大小都一样,没有规模经营,没有农业的产业化,就无法实现。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无任何争议。
但是,农业合作组织遇到了很多困难:第一,农业合作组织没有合法的地位。这些组织没有注册,一旦注册成公司就要交税。很多农业合作组织就是农民一商议就行动了。但是,没有“番号名分”的农民合作组织就不能贷款;第二,农业合作组织的风险很大。假如一万家农民合起来种白菜,就等于将一万家农民绑在了一根绳上。万一市场不好,万一天灾人祸,损失就会是一万家农民。这就涉及到农业保险问题。但由于农业组织无名无分,造成了保险公司不做农业保险。可以说,农业合作组织的优点是规模化的经营,能够解决很多问题,但是风险很大;第三,深层次的问题是,剩余的劳动力如何解决?由于规模化经营,就会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形成集优化农业,就会剩余大量的劳动力。庞大的剩余农民劳动力是北京、上海等城市所不能承受的。这是很可怕的。农民收入低有活干可以过,但是长期无工作就会产生社会问题。
“我的观点是,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经营,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应当鼓励。但是,在鼓励农业产业化的同时,应当有配套的政策。”
陈认为,农业产业化要因地制宜,要有配套政策,特别是国家的宏观政策和地方的支持政策一定要配合上去,否则,“一定会出现很严重的问题”。
陈在多种场合呼吁、要求给农业合作组织一个地位。这个地位是特殊的,它既不是公司,也不是民间团体,它就是农民合作组织。这个组织有权利向银行贷款,政府要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同时政府要将这个组织的风险承担起来。例如,提供农业保险,提供技术指导,制度监督等。
“现在,据我了解,对农民建立合作企业,对农业的产业化政策的起草进展十分快,目的是让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避免出现问题。”
应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待遇
农村落后,农民收入很低,对社会稳定,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很严重的问题。
如何让占总人口70%的农民买得起高档商品,答案是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提高就会刺激市场发展,就会让中国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因此,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我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校长,深谙政策背后的背景”。
陈认为,新农村建设绝不是为农民修一条路,为农民拆掉老房子盖好新房子。有的地方为农民修了楼房,结果是农民拿着锄头进电梯的笑话。“这不是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必然是让农民收入提高、经济发展,让农民自己有钱修路,像浙江的农村发展才是新农村建设的标本。不然,你给农民修了路,盖了房,农民依然贫穷。”
至于如何让农民实现经济的发展?他觉得让农民本身致富才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而新农村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有些地方有一些产业优势,政府对这样的农村就应有一定的产业导向,对农民企业应实行免税、补贴,甚至大规模的贷款,以此来推动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
有些地方适合养猪,有些地方适合种茶,有些地方适合种植烟草,有些地方适合旅游开发,但是没有钱。“为什么城市开办企业就能获得贷款,农村企业就不可以呢?”他用质问的口吻说。
陈给出的建议是,国家一定要有足够的政策、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金融部门,对农村的发展至关重要。实际上,2005年全国对农村的贷款只占全国贷款总额的5%。将近70%的人口贷款只占5%怎么能够呢?那么,若国家对农村的贷款提高10%,农村资金不足的瓶颈就解决了。银行部门常常以贷款给农民风险很大拒绝放贷,这就需要政府的担保。给农村贷款风险是很大,但无论政府还是金融部门,农村获得了资金是用来发展经济。
“现在的关键是,政府一定要做,要行动。新农村建设没有钱办不成事。要农村发展,就一定要提供资金。另外,农民建立了企业一定要给予全方位的支持。政府对城市的高新企业给予三减两补,为什么农民企业不能给予这些支持呢?甚至应该这样,鼓励农民办企业将企业的风险由政府负担起来。这样农村企业没有理由不发展,农村的产业化没有理由不发展起来。可以这样说,对待农民企业应该给予国内所有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税收支持,像对待高科技一样。”他一口气说完上面的话。
依照他的逻辑,会产生这样的情况:一些原本计划在城市建设的企业,会自然转移到农村去办。农村有了企业,就等于获得了投资,获得了就业,获得了技术,思想观念也会发生根本变化。农民在企业就业,农业的产业化也就发展起来了。农村的经济自然很快会发展起来。
现在的企业都往开发区跑,原因是享受各种优惠政策。因此,农村的发展并不在于你给他们多少钱,而在于让农村具备经济发展的政策空间。
陈认为,现在对农民不收农业税,只是减轻了农民每人100多元的负担,并不能让农民增加收入。这没有解决农村经济落后的根本问题。
“而对农民好的政策包括,贷款的政策,对农村产业化发展的税收政策,农业保险的政策,这些政策都离不开钱。这些政策如果得到落实,农村经济一定会发展起来,新农村建设也就获得了成果。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因素也会烟消云散”。他最后笑着说。 (责任编辑:单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