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灾容易被忽视甘肃宁夏每吨水最高百元
本报记者 王 娜 实习记者 唐 菲 北京报道
“福建再次水灾。”
6月20日下午,刚从湖南水灾最严重的常宁市返回北京不久的国家减灾中心常务副主任、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匆匆赶往福建。
5月以来,紧急出差,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6月17日至18日,福建省西部部分地区遭遇暴雨和特大暴雨。民政部启动四级响应。这已经是今年福建省第四次四级响应,且有两次升级为三级。
截止到6月19日,民政部已启动了14次应急响应,是去年同期的1倍多。据国家减灾中心数据,5月南方暴雨日数仅次于1973年,为1960年以来次高值。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等地发生严重洪涝。
与此同时,北方诸多地区出现了50年不遇的旱灾——华北北部、东北地区西部和北部以及内蒙古中东部、甘肃、宁夏等部分地区5月基本没有有效降水,旱情持续加剧。
近日,王振耀接受了本报专访。办公桌后的他被四周墙上挂着的“应对自然灾害工作流程”、“全国灾害灾情风险分布图”环绕着,电话不断地响起。
王振耀曾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外表儒雅谦和,这已是他从事减灾工作的第十个年头。
“今年的灾情是典型的南涝北旱,对减灾工作的挑战将是持续性的。”王振耀说。
今年入汛前就有三级响应
《21世纪》:今年各类灾情都比往年严重,闽江部分河流发生了15年一遇的大洪水。而且南涝北旱,在过去也是比较少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王振耀:主要是气候变化,全球变暖。今年5月份第一号台风“珍珠”登陆中国就是最有力的证明,这在中国是有记录以来登陆时间最早、风力最强的一次。全球变暖直接导致极端性气候增加,降雨量不均衡。比如,去年广西、海南、云南等南方地区也出现了干旱,而福建和广西旱灾和洪涝相继发生。这样的情况对我们减灾工作的挑战是持续性的。
《21世纪》:今年洪涝发生似乎特别频繁。您能否介绍今年洪灾的主要特征?
王振耀:今年的洪灾来得比以往要早,入汛前就有三级响应,这在去年是没有的。5月中旬,国务院领导去了福建查看洪涝灾害,5月份就开始视察灾情这在往年也是没有的。
洪灾的主要特点是影响范围广、受灾人口多、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目前来看,福建受灾最为严重。福建今年已经四次启动四级响应,其中两次还升级为三级。截至14日,福建全省因灾死亡45人,失踪2人,占此次南方洪涝死亡失踪人口总数的近50%。给福建省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3.1亿元,占到受灾地方合计的60%。
《21世纪》:与南方相对应,今年5月以来北方很多地区都发生了50年不遇的旱灾,比如河北省发生自1951年有记录以来的最严重的干旱。
王振耀:是的,今年受旱面积多于常年,主要发生在黄河以北地区,特别是东北的黑龙江和吉林西部、内蒙等地区,还有山西、甘肃、宁夏,有些地方已经持续四五年没有降雨。而且持续时间长,受旱程度重。说起旱灾,感觉很沉重。我做了这么多年的救灾工作,去了甘肃和宁夏之后,感觉旱灾的救灾工作真的是很困难。
《21世纪》:旱灾最严重的地方情况怎样?
王振耀:甘肃和宁夏很多地方已经没有饮用水,当地居民要到远处拉水喝,每立方水价格最高达到100块钱。老百姓跟我描述了“三个一样”——冬天夏天一个样;种和不种一个样,屋里屋外一个样。
《21世纪》:按照您的经验,预计今年的灾情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王振耀:这几年持续的时间都比较长,去年“十一”长假我本打算去度假,车都装好了,结果发生灾情。7天里又应对了龙王台风3次响应。今年一定比去年严重,现在,已经应急响应了14次,去年同期才5次。
干旱救助很容易被忽略
《21世纪》:现行应急救灾体系的反应速度怎样?
王振耀:现行的工作规范操作性很强,有很多硬性指标,这在发达国家都是不能比拟的。比如,我们规定24小时当地民政部门要救助到位,如果发生重大灾害,民政部的工作组原则上也要在24小时内赶到现场。现在民政部巡视员都要派空了,就剩下司长和副司长了。
而且,救助资金的下拨速度也是很快的。这次南方发生洪涝灾害,民政部会同财政部向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4省(区)迅速下拨中央应急资金1.16亿元,其中,福建4000万元,江西3500万元,广东2000万元,广西2100万元。这就是工作规范和应急预案的效果。
《21世纪》:这些主要是指应对洪涝灾害吧?感觉对于干旱的解决还是主要靠天,是不是旱灾的救助难度更大?
王振耀:干旱救助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因为洪涝波及的速度是惊人的,很快就可以动员。但是对于干旱,我们称为“哑巴灾”,影响是持续缓慢的。人们总是存有侥幸心理,是不是明天就会下雨呢?我们正在整理数据,研究建立干旱的应急响应机制和救助机制。
《21世纪》:以前没有吗?
王振耀:以前只是在冬令和春荒时救助,再下拨一些特别的旱灾款,但是没有定时检测评估指标,也没有应急性处置方案。我们正在研究国内外的数据和经验,当务之急是迅速建立一个干旱应急响应机制。
《21世纪》:明年的干旱救助中是否会有这样一套机制?
王振耀:不,是现在,是当前,不能再等了。正在汇总数据,起码要选取灾情最严重的10个县进行监测,要求地方建立半个月或一个月的灾情和救助情况直报机制。我觉得,把有缺陷的试验先做起来,比永远议论一个完美的机制好得多。
减灾研究已经是全球合作
《21世纪》:据了解,近期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正在筹建成立“国际干旱减灾中心”。这与我们灾害发生频繁有关吗?
王振耀:因为减灾研究已经发展为全球合作了。成立这个中心的原因是,过去两年,中国在自然灾害的国际援助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联合国决定在中国成立这样一个研究中心,由联合国减灾战略秘书处提供技术和专家支持。国际干旱减灾中心是一个研究和实施同步进行的国际组织。研究的重点是趋势性问题。
《21世纪》:干旱减灾中心在我国设立,是否表明我国对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有了提高?
王振耀:是的,民政部于2004年及时颁布了《民政部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工作规范》,根据灾情大小,将中央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划分为四个响应等级,并明确了各级响应的具体工作措施和管理工作流程。比如说,死亡超过30人,紧急转移安置群众超过10万,房屋倒塌1万间就要启动四级响应,这是最低一级。
《21世纪》:国际干旱减灾中心的具体进展怎样?
王振耀:6月底我们将组织国内外专家对中心进行进一步论证,挂牌还需要一段时间。 (责任编辑:田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