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来在中国谈虎色变的金融期货,有望作为大力拓展中国金融衍生市场的标志性产品问世。近期,金融期货已经成为金融管理层最为关注的问题:5月底6月末一个星期内,“第三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和“中国期货业协会第二次会员大会”两个高规格会议相继召开。 相关高层纷纷表示,我国发展金融期货的环境和条件日益成熟,金融期货市场即将建立。
尚方宝剑
5月28日举行的“第三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主题就是“期货的金融功能”。 出席此次论坛的证监会主席方阵特别引人注目,他们是:现任主席尚福林(第5届),首届主席刘鸿儒,第二届主席周道炯,第三届主席周正庆。而上海市市长韩正的出场,则充分彰显了政府的支持。
正如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演讲中明确表示的,“目前,我国金融期货推出的条件日益成熟,期货业正处于重大历史转折时期”。这是尚福林首次对推出金融期货做出如此肯定的表述。刘鸿儒进一步指出,不发展期货市场是最大的风险。他在论坛上高度概括了两句话——我国对待期货市场的态度从“条件不具备盲目发展”的偏差走向了“条件具备了不敢发展”的另一个偏差,博得了满场热烈的掌声。周道炯也认为,金融期货发展面临临界点,即将实现突破。周正庆则表示,《期货交易法》规范的期货品种要为市场创新预留充足的空间。4届证监会主席在金融期货方面达成的高度共识,凸现了发展金融期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宣布了我国发展金融期货的指导方针,即“充分准备,平稳推出,隔离风险,强化监管,逐步发展”,提出要“适时推出股指期货等金融期货品种的交易”。
仅三天后,6月2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期货业协会第二次会员大会”上,“金融期货”再次成为大会的热点。尚福林在会上再次强调加大对金融期货的研究和开发力度,特别要求期货公司为股指期货等金融期货产品的上市做好准备。
中国期货业新任会长、大连商品交易所所长朱玉辰否认了“推出金融期货将使商品期货边缘化”的传言,并将商品期货和证券市场之间的关系比喻成河流与大海,金融期货则是连接河与海的通道。他认为,金融期货合约上市后,商品期货不仅不会边缘化,反而将获得真正的大发展。
争夺国际定价权
在温家宝总理今年作政府工作报告中,“积极稳妥地发展期货市场”的出现使得期货市场发展再次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也是继1992年提出进行金融期货试点之后,“发展期货市场”再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我国现有上海、大连和郑州三个商品期货交易所,主要交易品种仅铜、铝、玉米、燃料油、大豆等13个品种,期货市场所覆盖的行业少,市场容量也有限。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两大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十分有限。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原油、铜铝、铁矿石、棉花、大豆、豆油、棕榈油等许多原材料的主要进口国,但“大买家”的地位却没有为中国赢得大宗原材料的国际定价话语权。在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定价基本上是采用期货定价方式。例如:从巴西进口大豆,合同价格依据的是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的大豆期货价格;从智利进口铜,合同价格则依据的是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主力合约的期货价格。这意味着,大宗商品定价的主动权掌握在国际期货市场交易者手上。而在国际期货池中,主要是全球大型生产商、贸易商、投资银行和投机基金等在进行博弈。我国仅有少量机构和企业参与国际期货市场,而且主要交易目的是套期保值,对国际期货市场的行情影响甚微。
作为原材料进口大国,却没有相应的定价权,这一现象正威胁着中国的经济金融安全。近两年,“中国因素”成为国际商品期货市场炒家炒作的最大理由。原油、金属以及农产品等,只要是中国大量需求的,其商品期货价格就能扶摇直上。这些商品的价格飙升,让中国付出高昂代价!仅在外汇储备方面,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为8199亿美元,2006年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名义上增长了19%,达到8751亿美元。但如果用黄金购买力计价,我国外汇储备将大幅缩水20%以上。不久前发生的中航油和国储铜事件更表明,国际期货市场剧烈动荡正威胁着我国国民经济安全。因次,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看,中国要争夺定价权,不能完全被动接受国际期货市场定价。
期货市场包括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两大类。金融期货自1972年诞生以来,不过33年时间,交易量在期货交易中的比重已从1976年的不足1%,上升至目前的90%。毋庸置疑,金融期货市场已成为期货业的主旋律。我国在经历了1990年代失败的金融期货试点以后,金融期货一直未能走出空白。我国期货市场10多年的发展证明,商品期货发展需要循序渐进,“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失为上策。
随着我国汇率、利率的逐步市场化以及联动机制的逐步实现,金融市场潜在的系统性风险也在逐步加大,必然要求有避险工具。此外,我国的高额外汇储备、巨量国债余额以及居高不下的居民储蓄存款,都需要规避汇率和利率波动风险。在股票市场上,因为缺乏做空机制,国内7000万投资者与越聚越众的QFII投资都面临完全敞口的市场风险。
由于金融期货能有效转移或化解金融市场和国际贸易风险,并进而发现利率价格、外汇价格等功能,因此,适时推出金融期货、期权产品已经成为我国衍生品市场寻求突破的必经之路。而随着我国金融期货市场的逐步建立,又将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多层次化,保障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
破冰之重
从目前的市场信息看,股指期货有望成为上海金融衍生品交易所的第一个品种,筹备中的上海金融衍生品交易所,正紧锣密鼓地研究采用何种标的指数来开发股指期货产品。其实,早在2004年11月26日,上证所便宣布成立股指期货研究开发项目小组,但此后一直处于讨论阶段,直到2006年1月12日,上海金融衍生品交易所获批才使得国内股指期货面世成为可期待的现实。
在国际市场上,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已于2004年10月18日推出在美交易的16只中国股票构成的中国股指期货,香港联交所也先后推出了MSCI中国外资自由投资指数期货、H股指数期货,但这些股指期货主要是以中国海外上市的股票作为样本,对国内A股市场影响不大。然而,新加坡交易所(SGX)将于今年9月推出新华富时A50指数期货。如果其在中国股指期货前推出,先发优势加上资金优势,很可能会取得足够的活跃度和影响力,从而抢走中国A股指数部分程度的定价权。
消息人士称,目前国内股指期货标的指数暂定为中证指数公司研发的CSI100,包括沪市60多家上市公司和深市30多家上市公司。据悉,中证指数公司正加紧开发覆盖沪深100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指数CSI100。市场人士普遍预计,股指期货可能在明年年初推出。不过,由于股权分置改革即将告一段落,《期货交易法》立法工作进展顺利,加上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成立、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将在短期内推出,股指期货已经具有了相当完备的市场操作基础。而从上海金融期货交易所短时间获批成立来看,股指期货推出可能会再次出乎市场各方的预料。 (责任编辑:丁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