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东北办已选择中部若干个城市进行增值税改革的测算,国家税务总局也在研究中部地区增值税转型试点方案。这些消息都在暗示增值税转型试点下一步将“花落”中部。
然而近日有知情人士透露,有关部门还在“继续试点”和“全国推广”两种方案之间权衡。 本来似乎已经明确的中部“继承”方案又陷入迷雾。
试点地区变成“免税港”?
△增值税改革是“继续试点”还是“全国推广”,有关部门还在权衡。CFP图片
支持全国推广的专家表示,如果增值税转型长期在部分地区试点,形成的避税效应会导致资源配置扭曲。
“东北三省一市试点就像射出去的箭,是收不回来的”,业内人士表示,如果中部六省成为另外一只箭,那么我国就会有九省一市获得“税收优惠”。即使只是中部部分老工业基地获得优惠,这种区域效应也会很快扩展到整个中部地区。而且西部、东部各省区也会争相要求进行试点。
如此一来,资源配置被人为扭曲,一部分地区和行业允许抵扣,其他地区和行业则不能享受这种待遇,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就会受到干扰。“这样会加大征管成本,增加退税手续,甚至诱使部分企业偷税漏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张斌不无忧虑地说。
一个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两个关联企业,一个设在中部,另一个设在东部,东部地区的企业在中部购买设备,然后运送到东部使用,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从内地去香港买免税化妆品倒卖到内地销售的现象。而且,这在试点地区周边的企业最有可能出现。
“试点不能拖太长时间。东北试点积累了很多经验,已经为今后全面推开奠定了基础,难道我们还需要再到中部试点积累经验吗?”业内专家反问。
给投资过热火上浇油?
增值税转型可能会导致部分行业和企业投资冲动,成为转型试点迟迟不在全国推广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正处于投资高峰,今年一季度城镇投资累计完成11608.4亿元,同比增长29.8%。
专家表示 ,增值税改革并不是构成投资较快的原因,增值税进一步试点或者推开也不一定会对投资产生过大的拉力。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王元京指出,目前投资过快,主要是“十一五”开局效应带动的地方政府投资和新农村建设,以及前期钢铁等行业的过剩产能向汽车、房地产行业转移等。
“企业投资的目的是盈利,而不是享受税收优惠,”财政部财科所税收研究室孙钢说,“如果没有利润,再多的优惠也不能吸引投资。东北试点也可以证明,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并不会因为增值税改革而大幅度增加。”
另外,东北试点方案对抵扣范围做了一定限制,如果下一步仍采用东北模式,增值税抵扣所产生的投资拉动效应会小很多。东北地区增值税抵扣范围仅限于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业 、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军品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八个行业。在扣除标准上,执行机器设备等动产增量抵扣的原则,不动产不在抵扣范围内。
谁来承担财政减收?
增值税改革在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减负”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财政减收,这成为此项改革推进缓慢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业内人士判断,增值税改革涉及到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数据显示,2005年度,我国国内增值税收入10710亿元,进口环节增值税收入4166亿元,分别占税收总收入的34.7%和13.5%,是税收的“顶梁柱”。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教授安体富曾预测,如果参照东北试点在全国推开,并仍限于在八个行业进行增量抵扣,则税收减少约为400亿元-500亿元;倘若在全国全行业铺开,并将抵扣范围扩大到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则至少减收700亿元。
东北地区试点的一位亲历者告诉记者,由于东北缺乏改造资金,虽然有优惠政策,企业的投资也并不活跃,没有投资自然谈不上抵扣。所以,如果在投资活跃度较高的地区推行增值税改革,可能产生的财政减收会更多。
但不少专家表示,我国的财力足以承担税收改革的成本。“我国每年税收增收额约5000亿元,完全有能力承担改革成本。”张斌说。数据显示,今年前四月我国财政收入超过1.5万亿元,同比增长22%。
来自地方财政的阻力可能更大。知情人士透露,曾经有人建议,由地方财政自行消化改革导致的财政减收,但地方财政对此颇有意见。(记者 尚晓阳 实习记者 周明) (责任编辑:魏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