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CRB指数自5月12日高点399.66点,一路下跌至6月13日低点363.66点,累计相对跌幅达到9%,但相对于该指数自2001年10月份低点182.83点至今超过2倍的涨幅而言,仅仅属于技术性回调整理性质而已。
从铜价走势来看,LME铜价自8790美元下跌至6420美元,累计跌幅为27%,但相对于铜价自2001年10月份低点1364美元点至今超过5倍的涨幅而言,仅仅属于技术性回调整理性质而已。笔者分析认为,目前国际国内商品市场虽然受到货币加息、宏观调控等利空作用,但商品价格牛市尚未逆转为熊市。
加息利空被下跌消化
5月底6月初以来,为抑制通货膨胀,全球各主要经济体普遍加息。其中美元6月份第17次加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欧元则加息25个基点至2.75%,美欧还可能继续加息,国内央行自7月5日提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观察加息对商品市场价格走势影响,则不难发现,美元历次加息虽然导致包括玉米在内的商品价格下跌,甚至深幅回落,但却不会导致大势逆转,目前商品市场深幅下跌,加息利空被消化。
商品价格下跌始于5月中旬,因此加息对商品价格走势仅仅产生助跌作用,而非主导作用,影响商品价格走势的主导作用依然是供需关系。商品价格创下多年历史新高后,供应增长和消费减弱又对供需关系产生反向作用。
美国CFTC持仓数据显示,基金对工业品和农产品采取做多做空兼有的操作策略,显然基金并未全面平仓各品种多单,更未全面做空商品市场。另外,虽然加息将导致资金持仓成本提高,可能引发基金撤离风险较大的商品市场,但全球通货膨胀并不会由于加息而得以根本逆转。随着商品价格深幅回落,价格金融性投机性泡沫逐渐消除,但价格深幅回落后可能重新促使商品消费性需求增长。
宏观调控仅限微调性质
近期我国央行表示宏观调控思路仍是微调,目前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主要体现在,对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纺织品等资源性品种将可能采取降低出口退税措施,由此直接导致上述品种国内供应增加,对国际市场出口减弱,虽然压制国内市场价格,却又提振国际市场价格,导致内外市场价格之比缩小,并寻求新的平衡点。
而国际市场价格相对于国内市场弱势,又将限制国内市场价格下跌空间。同时,中国因素对全球商品走势的助涨作用虽然有所减弱,但却不会彻底消失,作为全球资源的主要消费大国,中国对全球大宗商品进口需求也未有显著缩减,即使缩减,减幅也将较小。
商品供需关系略微变化
虽然商品市场价格大幅上涨,创下历史新高,将对供需关系产生反向影响,但供需关系变化缺是缓慢的、微小的。其中工业品由于生产周期漫长,价格上涨不会导致生产商立即增产,更何况还有铜矿罢工等不确定因素,原油(燃料油)、金属由于勘探开采周期较长、投资成本较高,还要加上类似伊核危机等地缘政治紧张因素、灾害性因素,均难以在短期内大幅增产。尽管消费性需求由于价格上涨而略微缩减,但由于经济稳步增长,导致小幅减幅较小。
至于农产品,虽然生产周期较短,但种植面积取决于土地资源,产量则取决于产区气候条件,整体大幅增产可能性也较小,而随着农产品消费领域不断拓宽延伸,尤其是农产品工业消费拓展,导致农产品消费性需求缩减幅度受到限制。
综上所述,虽然货币紧缩可能导致部分投机资金暂且撤离商品市场,价格投机性泡沫也可能消除,而价格深幅回落仅仅代表商品投机性需求减弱,而不代表消费性需求大幅缩减,因此,商品市场供需关系尚未根本逆转,包括国际国内大宗商品市场走势也尚未由牛转熊。
(责任编辑:雨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