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可以成为上海产业转移非常理想的承载地。山西装备业有一定基础,产业工人的素质较高,电价、地价、劳动力等方面的成本都比上海低很多。制造业发展讲究的成本优势,正是山西所具有的优势。上海的企业到山西去,既促进山西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山西可能给上海、给长三角,带来新的机会、新的发展空间
“今日借君一桶水,明日还君一桶油”
6月21日,上海气温达到入夏最高:37.3摄氏度。
似火骄阳,挡不住山西人匆匆的脚步。上午9点,上海国际会议中心7楼主会场人头攒动。几百个座位无法满足远道而来的客人,会场里站满了人,许多人只能站在门外,通过麦克风了解会场信息。
正在进行的,是2006·山西(上海)经济合作项目推介活动。这个中部省份第一次在上海举办这样的推介会,也是该省历年来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招商活动。山西组织了有省直部门、11个地市和大企业组成的1000多人的招商推介队伍。
千人招商团给上海带来了什么?1400个经济合作项目,总投资规模3757亿元。其中:工业项目707个,总投资2661亿元;基础设施项目58个,总投资514亿元;农业项目323个,总投资249亿元;旅游项目169个,总投资333亿元。另外,还有产权交易项目140个,涉及资产545亿元。
在这批项目中,属于“十一五”时期山西省重点培育发展的煤化工、装备制造、材料工业和旅游业等新的支柱产业领域的项目共有
593个,占全部项目的42%;总投资2237亿元,占全部项目的60%。
“我们热忱欢迎上海、长三角及海内外各界朋友来晋投资兴业、旅游观光,开展经贸、科技、文化等交流合作,我们将继承和发扬晋商诚信为本的传统,真诚地与来自各方的朋友们合作,共享发展成果。我相信,一个物华天宝、充满魅力的山西,一个百业待兴、商机无限的山西,一个更加开放、正在崛起的山西,一定不会辜负朋友们的厚望!”山西省省长于幼军的致辞,把开幕式推向高潮。尤其是他的一句“今日借君一桶水,明天还君一桶油”,更是引发全场热烈掌声。
为了此次大型招商活动,山西省有关方面已先行到上海“预热”了一次。在那次新闻发布会上,山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清宪也有一番充满诗意的表态:我们是带着全面拓宽与上海经济合作的真诚愿望而来;是带着学习上海改革开放发展成功经验的真诚愿望而来;是带着优质资产、优质资源、优质项目,以求互利共赢的结果的真诚愿望而来。
“到山西去吧,山西正处在经济腾飞的前沿,全省上下政通人和,百业方兴,商机无限。只要你肯去,你一定会感慨,原来你对山西了解得是这么少,山西面临的机遇是这么多,山西发展的潜力是这么大,投资山西的价值是这么高!”听到这样的话,能不怦然心动?
这些现代晋商们此次上海之行,显然不止来借“一桶水”:6月22日上午,在与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毗邻的上海金茂君悦大酒店,举行了一个集中签约仪式,共签订经济合作项目192个,项目总投资1489亿元,其中引资额858亿元,占总投资的57.6%。在全部签约项目中,工业项目159个,总投资1359亿元,引进资金753亿元,引资额占全部签约项目的比重为87.8%。当天下午,山西与上海的主要领导召开两省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两省市还签署了经济全面合作的协议。
在满满当当的日程安排上,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于幼军等领导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活动:一是会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董事长,二是会见上海市大企业集团的董事长。会见显然不仅仅是礼节性的。
用“不虚此行”来形容此次山西招商团的上海之行,再恰当不过。
地下地上都是宝,山西人为什么不安
提起山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当然是煤炭啦。”大部分人会脱口而出。
但是,这样的回答如果让一位山西人听到了,他可能会带着浓重的口音与你争辩:“谁说只有煤炭哩?我们山西,地下地上可全都是宝哩!”
此言不虚。
先说地下的宝。山西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产达118种,矿产储量潜在价值近14万亿元,居全国第3位。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煤、煤层气、铝土矿、耐火粘土等6种;居全国前10位的有34种。其中,煤炭资源得天独厚,分布广泛,煤质优良,品种齐全,埋藏浅,易开采,累计探明保有储量2653亿吨,占全国的26%,素有“煤海”之称;煤层气资源量约10万亿立方米,占全国13;铝土矿资源储量约10.11亿吨,占全国的39%。
再说地上的宝。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现存宋、辽、金以前的地面木结构古建筑130余处,占全国70%以上;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1处,占全国11.5%,居全国之首。山西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和云冈石窟,有被称为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之魂的壶口瀑布,有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还有景色秀丽的太行山、吕梁山,可谓“美不胜收”。
山西人心里清楚,靠山吃山不成了。这些年来,山西省经济发展势头不错。“十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大大高于全国的增幅。这与煤炭需求量的增加和价格上扬有一定关系。“十一五”期间,山西省下决心严格控制煤炭产能产量,不再批准新上生产商品煤的煤矿。这意味着,作为煤炭资源基地的内陆省份,必须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在山西省的各种会议和文件中,“对外开放”渐渐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尤其是在今年3月,山西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定》,并制定了一系列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新措施及优惠政策。这标志着山西省在发展战略上发生重大变化,那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出去。
“我们与东部沿海地区甚至是中部兄弟省市相比,无论是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还是实际利用外资方面,都差距明显。”山西人逢人总要这样讲,一些数据让他们不安:
改革开放以来只有1999年直接利用外资突破3亿美元,其余年份都在3亿美元以内,而且不稳定,长期在低水平上波动徘徊;
“十五”时期,年直接利用外资平均在2亿美元左右,占全国的比重一直在0.5%以下,2005年利用外资额在中部六省中排最后一位,比第5位的安徽还低4.15亿美元;
2005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0.39%,低于该省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2.3%左右),仅相当于北京的4.41%,上海的2.98%,广东的1.29%,在中部六省中仅高于江西(40.6亿美元);
进口是山西对外贸易的弱项,长期以来排在全国25位左右。全省外贸依存度长期停留在10%左右,2005年为11.2%,比全国低53.5个百分点……
山西历史上曾经是外向型经济十分发达的地区。明清以来至上世纪初的数百年间,晋商著称海内外,票号汇通天下,曾一度执全国金融之牛耳。而如今山西省的对外开放水平在全国的地位,让他们坐立难安。
“上海在山西的投资就30亿元,如果再多一个或两个零就好了”
山西人走出来了。
他们把第一站选择在上海,选择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我们要考虑对外合作,首先要考虑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的合作。山西和上海,和长三角现在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的差异性比较大,有不同的产业特点。但正是这种差异,是我们互相合作的大机遇。”于幼军说。
上海人并非第一次如此近距离与晋商对视。
早在清朝同治年间,山西票号、商贾纷纷到上海设立分号。今日漫步南京路,仍依稀可见当年晋商活动遗迹。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两地经贸、科技、文化等往来更为密切。“上海制造”不断流入山西,而山西“乌金”也源源输往上海。山西每年为上海直接供应1500万吨左右的煤炭,约占上海消费量的13,成为上海主要的能源供应基地。
“在‘十五’期间,从山西发往上海的煤炭总量超过5000万吨,同时山西每年向上海提供焦炭100多万吨。在煤炭供应紧张的时候,在铁路运输紧张的时候,山西省总是克服各种困难,全力保障上海,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上海市副市长唐登杰说。
山西人显然不满足于煤炭合作。
“在全国经济区域板块加速形成的形势下,我省与兄弟省份和重要经济区的经济联系仍然局限于能源领域。北京和浙江12的煤炭,江苏13的煤炭,上海所有工业生活用煤,基本来自山西,但我省与这些地区未能开展多领域、多层面、多形式的合作,未能在产业和项目上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未能在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开展大规模交流,能源产业的外向未能带动整个经济的外向。”在今年3月的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张宝顺指出。
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山西思路清晰,那就是发挥山西作为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煤东运等重点工程的开发主体和重要通道的优势,积极承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拓展山西为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提供配套服务的领域,借助上海作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的合作平台,积极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管理及战略合作伙伴,深入推进晋沪双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双向合作,通过大开放推动山西经济实现新发展和新跨越。
实际上,山西与上海的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加强,上海在山西的投资逐年增加。据初步统计,近几年,上海企业在山西投资达30亿元,涉及能源、化工、冶金、电力、旅游、医药、轻纺等行业。建设中的山西柳林电厂二期工程是两省市间最大的经济合作项目,总承包合同金额达50亿元;上海投资兴建的宏特煤化工集团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煤焦油生产企业;上海电气集团与晋城无烟煤集团合作的煤层气发电项目,与山西国际电力集团合作的风力发电项目,为两省市在新能源开发领域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晋沪合作建设的吕梁工业园区加快了晋沪产业合作和互动的步伐。
此外,山西在上海投资也呈现出良好势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山西省在沪投资的国有、民营企业及各级政府和大型国企派驻机构共2400多户,总投资规模超过60亿元。
“上海在山西投资30亿元,如果再多一个零或者两个零就好了。而山西在上海的投资,反而是60多亿元呢。”于幼军说。
“一个零或者两个零”怎么才能多出来?山西领导表示,上海一些优势产业,如装备制造业、煤化工等,包括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和物流业等,都有走出去拓展发展空间的欲望。“山西可以成为上海产业转移非常理想的承载地。山西的装备业有一定基础,产业工人的素质较高,电价、地价、劳动力等方面的成本都比上海低很多。制造业发展讲究成本优势,山西就具有这样的优势。上海的企业到山西去,既促进山西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所以,我们提出的口号是‘互融合作,共赢发展’。”
的确,山西省举办此次超大规模的推介活动,不仅仅是到万商云集的上海寻找机会,他们同样为上海以及长三角送来了机遇。在备受电荒、地荒、民工荒的困扰之后,在遭遇“成长的烦恼”之后,“先行一步”的长三角地区能否回过身来,走向山西乃至更广阔的中西部地区?那边,风光正好。 (责任编辑:马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