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卖光式”的医疗改革效果到底如何?6月22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卫生经济专家李玲教授赴宿迁调查后所写的调研报告,指出:宿迁市的改革思路在某些方面违背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尤其是将全面市场化的改革手段用于已被理论和实践证明行不通的医疗卫生领域。 所以,目前宿迁市“看病贵”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老百姓的医疗负担反而加重,潜在医疗卫生问题令人担忧。
这个结论一点也不令人奇怪。全面市场化路线在医疗领域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更何况,许多地方搞的市场化改革,乃是一种假借“市场化”之名的改革。用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的话说,就是:“一些地方将市场化理解成了私有化,理解成政府甩包袱。”
“政府甩包袱”这一前提,就注定了医疗改革难以走出失败的宿命,就注定了改革的受益者只能是主导改革的政府和医疗机构。宿迁市“卖光式”的医疗改革产生的正是这样的效果:政府财政负担减轻了,医院和医护人员的收入增加了。由于政府、医疗机构和公众之间,存在着利益上的相斥性,在前两者受益的情况下,公众的负担必然增加。政府、医疗机构与公众同时受益的说法,只能是自欺欺人。
医疗改革的市场化路线走不通,是早就被证明了的。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曾明确表示,“看病贵”、“看病难”等现象,根源在于我国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要解决这两个难题,主要靠政府,而不是让医疗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
但是,借市场化之名甩包袱,却成为许多地方继续走市场化路子的巨大动力所在。医疗不同于其他领域。一方面,在医疗卫生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完备、不对称,供求难以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走市场化路线,很容易使患者遭到更严重的盘剥。另一方面,医疗属于公共物品,为公众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乃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如果政府不增加投入而通过走市场化路线推卸责任,相关费用缺口只能由患者来承担。从这个角度来看,医疗领域的全面市场化改革,实际上就是主导改革的地方政府将医疗责任向公众身上转嫁的过程。
因而,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实行全面的医疗市场化改革,即便在市场化路上走得比较远的美国,也有一个重要条件作为支撑,即政府投入很大,美国政府的卫生医疗支出约占GDP的16%,而我国仅2%。美国人均年医疗费用为5000美元左右,而中国人均GDP才1000美元。我们的政府投入比很多发展中国家低,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甩包袱的改革,必然会加重公众的负担。在宿迁市,据沭阳某医院院长称,现在医院的利润率一般都在50%以上,投资医院一般两年就能收回投资。如此大的暴利,必然源于公众,怎么可能让公众得到真正的实惠?
医疗改革无论怎么改,有一个前提不能变——医疗的公共物品特性不能改。任何医疗改革都必须由政府承担更多的责任作为前提和保障,否则,别指望医疗改革让公众得到好处。(陈军华) (责任编辑:魏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