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龚小磊 广州报道
    尽管近期境外资金在广州房地产市场也是频频出手,但种种迹象表明,外资投向基本上是以写字楼和商业地产为主,对住宅市场鲜有问津。
    专家认为,外资的介入对广州的商业地产有正面影响,而对消费者关心的住宅价格,短期却难看到有重大影响。
    在广州当地媒体上,近期经常可以看到外资介入商业地产的消息。比如新加坡凯德置地买入天河区2栋写字楼;香港太古集团在天河开发“太古汇”广场;某境外资金买下东风中路某栋写字楼进行盘活;中洲中心、昌岗路富盈国际6层写字楼也都落入外资之手,买来作为长线出租。此外,中华广场A塔写字楼(整栋) 、维多利西塔写字楼(整栋,明年完工)、 珠江新城商业地产物业,也都有外资正在洽谈。
    专家分析,从目前已经完成“入穗”或正在洽谈的项目看,进入广州市场的资金性质主要有香港基金、香港个人投资者、外国基金、外国全球性集团企业等几种。他们进入广州市场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中介、会计师事务所、律师行等大手笔购买商业地产和写字楼,进行长线收租投资;注资到广州本土的大品牌发展商中;成立房地产信托产品,其中以直接购买为主。
    对于外资进入广州市场,行内人士普遍叫好,认为将对广州商业地产市场形成正面刺激。地产界资深人士韩世桐分析说,与北京、上海这种国际性大都市相比,广州没有总部经济的优势,商业地产需求方面远远落后于京沪两地,写字楼基本由本地企业消化。需求不旺客观上也限制了高素质的写字楼的供应,供求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资料显示,跨国公司将总部设在北京或上海,一个总部写字楼的需求一般是6000平方米左右,而在广州通常只设500平方米左右的办事处;同时,广州的写字楼供应量也难尽人意,根据中原地产的数据,广州近三年的写字楼供应量总共为100万~200万平方米,而北京、上海一年的供应量就都达到300万平方米。
    韩世桐认为,目前广州的商业地产和写字楼的定位与境外甚至京沪相比还有一段距离,境外资金的进入将缩短这段距离,使整个商业环境更加繁荣。也有观点认为,广州的商场经营向来是弱项,外资的引进能带动商场经营的发展,从而提高广州商业地产、写字楼市场的整体素质。
    外资对广州商业地产、写字楼热情高涨,却单单不青睐广州的住宅市场。究其原因,有人认为主要是因为广州的住宅市场已经相对成熟,几大巨头“瓜分”了这个蛋糕,外来者难以插手;另外,本土发展商对本土居民的生活、消费习惯更加了解,而外来者难以了解当地文化,比如曾有香港发展商在广州开发楼盘,就按照香港的居住习惯,没有设计阳台,令本土居民难以接受。
    此前市场也有传闻,说有外资看好广州的国际公寓市场,准备在珠江新城CBD整栋吃进公寓式楼盘。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此类大宗交易的出现。大多数行内观点都认为外资不会影响到住宅市场,同时,广州做商铺、写字楼投资的人很少。因此,对于老百姓来说,外资影响不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