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将成为基金管理公司老总更换频率最高的一年,据记者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不到半年,有7家基金公司的总经理已经或正在辞职,而目前我国已发行基金产品的基金管理公司不过51家。
    职业经理人难做
    一般来说,基金管理公司员工流动多发生在基金经理或一般工作人员中间,高级职员基本上不会自动离职,而自去年以来,特别是今年,基金公司的总经理的辞职频率在加快。
    基金老总因何辞职?一位已辞职的基金公司老总对记者表示,不是自己不想继续做下去,而是“股东不让你做”。现在基金公司的制度注定了“职业经理人难做”,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国内基金公司股东对基金公司的话语权极大,并进而对公司事务产生影响,基金老总如果不听话,便会让股东产生替换的想法。
    凭心而论,这位老总管理的基金公司在业内口碑相当不错,但正如其所说,股东不想让你做就“没法干”了,“你业绩一般就挑你投资的毛病,投资做得好就挑你销售的毛病,你销售做得也好就挑你公司管理的毛病,反正总有办法挑你的毛病。”
    资本话语权之忧
    除了现有股东因素导致基金高管变化外,股东的变化更是高管变动的一大原因。在2006年前后,基金公司的股东变化非常频繁。不少新股东收购基金公司之后,基金公司老总发生变化的概率颇大。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基金公司是一个“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公众投资机构,它的资源更多的在于人才资源,但在国内由于种种因素,这个行业还是处于资本说话的状态。
    新股东收购一家基金,它更倾向按自己的意愿来安排公司的管理模式和人员设置,大股东首先控制董事会,进而控制经营管理层,从而控制基金的运作管理。这样的模式,往往导致新股东会赶走不利于其操作的公司原有高管,安排自己的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基金公司的高管在新股东到来前,已经开始为自己找出路了。
    如何稳定高管队伍
    基金公司品牌的建立非一日之功,同样,基金公司运作需要相对稳定性,作为公司的灵魂人物,基金公司高级管理人员频繁变动是不利的。特别是由于基金公司特有的公众投资性质,更需要防止股东通过控制公司董事达到控制公司经营的目的。
    在境外,由于早早意识到基金公司高管稳定性的作用,防止大股东控制现象,不少国家都有针对性的规定,例如对董事加强保护,辞退任期未满的董事需支付巨额赔偿金;董事任期届满之时,更换董事和独立董事的比例不得超过三分之一等等。
    而在国内,管理层也注意到了基金老总频繁更换的不利性,例如基金高管的任职都要经过证监会的审批,而刚刚公布的基金公司治理准则规定,基金公司应当建立与股东之间的业务隔离,股东应尊重基金公司的独立性,董事在任期届满前,无正当理由的,股东会不得解除其职务。股东会在董事任期届满前解除其职务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被解除职务的董事有权向股东会、中国证监会及相关派出机构陈述意见。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由于缺乏必要的惩罚条款,对公司高管稳定性有关的保护措施还有待继续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