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前中国驻欧盟大使丁原洪
■本报记者 徐伟
欧盟一体化遇上四个拦路虎
中国经济时报:欧盟宪法条约原定于今年11月1日生效,由于种种原因在6月16日闭幕的欧盟首脑会议上被推迟了,目前欧盟一体化进程遭遇困境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丁原洪:欧盟首脑会议决定推迟欧盟宪法主要折射出欧盟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着种种困境。 造成目前欧盟这种尴尬现状的原因,是由于它在推进一体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几大难题交织作用而形成的。因为欧盟一体化主要靠两个轮子驱动,一个是深化,一个是扩大。深化就是欧盟内部的组织机制不断向前发展,扩大就是通过增加新的成员来扩大发展范围。欧盟宪法的制定初衷是为了欧盟扩大以后内部发展能更有效。现在欧洲一体化进程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深化的问题,即欧盟扩大以后其本身又吸纳能力有限,这就导致制宪无法进行,只能被推迟。
欧盟的问题实质上是有人反对深化,也有人反对扩大,大家意见都不一致。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导火线就是2004年5月欧盟一下子扩大了10个国家,这10个国家进来以后,现在等在门外要求入盟的国家还有很多,其中有巴尔干半岛国家,还有乌克兰、格鲁吉亚等独联体国家,甚至土耳其也要求加入,但是根本上的问题则是欧盟没有那么大的吸纳能力。
制宪搁浅反映出欧盟一体化陷入困境,具体原因有四点:
1.前进方向不明确。结束分裂,统一欧洲,永享和平,这是欧洲联合倡导者们的梦想,也是他们孜孜以求的目标。欧洲联合进程,或称欧洲一体化建设,经历了煤钢联营、经济共同体、统一大市场、经济货币联盟四个发展阶段,根据先经济后政治的原则,正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过渡。欧盟成为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联合体。经过5次扩大,欧盟成员国已从最初的6个倡始国增加到目前的25个,明年初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入盟后将增加到27个。
急速扩大新成员国的后果从宪法危机中反映出来,目前在是否继续扩大、扩大谁等问题上各成员国莫衷一是。值得注意的是,一向主张积极推进一体化进程的欧洲议会3月16日以高票通过了一份关于《反对欧盟继续扩大》的报告。报告指出,在欧盟公民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恐慌心理,担心欧盟扩大带来安全、移民、失业和有组织的犯罪等问题;欧盟应从自身的“吸收能力”出发来考虑自身扩大的问题和确定欧盟的性质与地理边界。欧盟宪法条约的拟订主要是为了通过“深化”欧盟运转机制以适应“扩大”后的需要;然而法国、荷兰两国全民公决的否决使得这一条约难以如期批准,且一时又找不到妥善的处理办法,从而成了悬案。这表明欧盟一些成员国认识到,欧盟不能无限制地扩大。
一体化进程的两个轮子双双搁浅,既反映欧盟的主观意愿与自身能力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也折射出它面临着“向何处去”这一无法回避的难题。恰恰在“向何处去”这一根本性问题上,在欧盟政治精英与广大公众之间,在欧盟大小、新老成员国之间没有达成共识。对如何推进一体化进程,以何种方式、何种速度向前推进,以及终极目标是什么,大家有着不同的想法。这也就是欧洲议会上述报告所说的欧洲自身的定性和定位问题,成了一体化继续推进的“拦路虎”。
2.“火车头”渐失作用。
一直对欧洲一体化建设起着“火车头”的拉动作用。
在过去的一年里,德国政局发生重大变化。由于联盟党(基民盟和基社盟)与社会民主党在大选中均未能获得足够多数议席,无法单独组阁,经过长时间谈判双方组成联合政府,默克尔取代施罗德成为德国总理。这一变动导致德国对外政策发生不小的变化。与此同时,法国则经历了社会骚乱、学潮、工潮,致使法国政府忙于内部事务,无暇他顾。这使得法国在遭受宪法条约全民公投受挫之后在处理有关欧洲一体化的问题上不得不有更多顾忌。德法两国政局的变化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在多种因素的牵制下,双方在内外政策以及欧洲一体化建设等重大问题上出现了明显的分歧。德国主张继续推进欧盟宪法条约的批准程序,以使其能够付诸实施;法国则碍于民众的情绪,认为要它全盘接受该条约已不复可能,必须另谋出路。德国主张继续推进欧盟的扩大包括启动同土耳其的入盟谈判;法国则对此热情不高,实际上认为目前欧盟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加速扩大新成员造成的。在英、法两国围绕农业补贴问题激烈争吵时,默克尔政府采取“保持中立”,并未支持法国的立场。在对美国的关系上,默克尔一上台就明显改变了“亲俄疏美”政策,使得从伊拉克战争以来逐渐形成的法、德、俄三家的“联合阵线”瓦解。德国新政府大力改善同美国的关系,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强调同美协调配合;希拉克政府虽也努力缓和同美国的紧张关系,但依然强调法国在外交事务上的独立性、自主性。双方在建立欧盟独立防务、北约的作用,以及对俄罗斯和中东欧、独联体国家的关系上,无论政策还是策略都越来越“不合拍”。在解决欧盟面临的经济发展停滞问题上,德国倾向于采取更多的自由市场经济措施,法国从捍卫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坚持自己的传统发展模式,采取日益明显的国家保护主义手段。以上诸因素造成法德联合共同推进欧洲一体化建设的形势正发生重大改变,它们的“火车头”作用已大为削弱乃至消失。
3.经济形势不乐观。
欧洲一体化面临的困境,与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也是分不开的。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欧洲国家似乎失去了昔日的活力。它们的经济状况不仅比不上美、日等其他发达国家,而且发展速度更远逊于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它们遇到了始料未及的棘手的经济社会问题。过去曾经对推动经济增长起过明显效应的一体化措施,似乎已不那么灵验。老成员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远低于新成员国,欧元区国家的经济状况反不如非欧元区国家,而经济问题最为严峻的又恰恰是一体化的创始国。据统计,从1990年以来迄今,德、法、意三个欧盟大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仅分别为1.1%、1.4%、0.1%,而它们三国国内生产总值占欧元区国家总额的70%。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上面所提到的不正常现象也就无足为奇。这一冷酷的现实不能不从根本上动摇欧洲广大公众对推进一体化的意志和信心。
欧盟主要大国现在无一不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一个个都有些自顾不暇,没有更多的人力、物力去继续推进一体化,而且也使得它们就欧盟自身建设问题寻求并达成必要的妥协更加不易。
4.美国因素增大。
过去,美国出于联合欧洲国家共同对付苏联威胁的需要出发,对欧洲一体化建设采取支持、默许的态度。随着欧盟的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实现金融一体化,使得美国日益强烈地感到欧洲一体化建设对美国形成挑战的压力。这促使它逐步调整了对欧洲一体化的对策,从过去的支持、默许演变为阻挠、制约。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遭到法、德等欧洲盟国的强烈反对,更促使其公开亮出对欧盟“分而治之”的底牌。其实,为了牵制、阻挠欧洲一体化进程,它一直采用的主要手段就是利用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矛盾,进行分化瓦解,使之难以形成合力。
现今世人已越来越看清欧盟目前困境的重要成因之一,就是不顾后果、不考虑自身能力地大规模扩员。鼓吹加速扩大新成员最甚的是英国,而这背后可以看到美国的影子。为使欧盟同意接纳土耳其入盟,美国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而英国去年下半年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对解决欧盟自身建设问题方面毫无建树,而恰恰在启动土耳其入盟谈判上不遗余力。这不能不令人质疑这其中的玄机。外电不断传出波兰、土耳其是美国在欧盟内部安插的“特洛伊木马”的说法,恐非空穴来风。据英国报刊透露,英国历届政府的对欧政策始终遵循这样一个理念:欧盟“成员越多,矛盾越大,凝聚力越小”,这样才有利于英国介入欧洲事务并在美欧之间起“桥梁作用”。加速扩大欧盟成了美、英间接地削弱一体化的手段。
欧洲一体化前景堪忧
中国经济时报:国际上近来流传着“欧洲在衰落”的说法,是否可以反映欧洲一体化前景不妙的现实?
丁原洪:“欧洲在衰落”的说法与欧盟陷于困惑、彷徨的现状,联合自强意识减弱,一体化进程踏步不前不无关系。由于欧洲一体化目标不明确,而欧盟宪法恰恰是以推进政治一体化为己任,对于设立统一的外交部长、统一的国家元首,有很多成员国家反对。除去已经批准的国家以外,剩余国家中荷兰和法国否决了欧盟宪法,只有葡萄牙有可能批准,其余英国、丹麦、瑞典、爱尔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实际上很明确都要否决。现在难就难在一部分国家已经批准了,一部分却否决了,下一步怎么走,大家达不成协议。现在虽然有人提出宪法推迟,并让明年德国当轮值国主席时想出一个办法来激活制宪,实际上要做到这点很难。
有人看到继续推进是不可能的,提议把宪法其中的大家可以接受的一部分单独拿出来,修改一下再审批,但遭到已经批准的国家反对,欧洲宪法现在属于这种两难境地。
由于欧盟目前的困境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要摆脱这种局面也非短时间所能办到。欧洲联合符合欧洲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也符合时代潮流,它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它今后的出路何在,目前还难下定论。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它不太可能一成不变地照旧按照原来的思路、方式继续推进。它同样需要改革。“多种速度”、“多种形式”的一体化可能是一个选项。法国早就有建立“核心欧洲”之意。日前在意大利大选中获胜、前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表示他就任后的首要工作是打进一个由“最致力于推动欧洲共同政策的国家”组成的联盟,这一联盟由法、德、西班牙和意大利带头。他还提出对欧盟宪法条约进行修改,以便给其注入“新的生命力”。当然,在现实情况下真要建立起“核心欧洲”也非易事,这将会在欧盟内部引发争吵;遇到不小阻力。欧洲一体化建设的倡导者们主张通过和平联合的道路,将众多历史形成的主权国家“融合”在一起,以结束欧洲的分裂、战乱,永享和平,看来多少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如果不是不太可能实现,至少这是需要经过极其漫长的过程。 (责任编辑:单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