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IT-汽车-房产-家居-女人-TV-ChinaRen-邮件-博客-BBS-搜狗 

财经频道 > 证券频道 > 个股风云_证券频道 > 个股点评_个股风云_证券频道 > 地域板块 null
湖北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时间:2006年06月26日15:26 我来说两句  

Stock Code:600006
     (行情-论坛)
 
财经博客 张军“国有制”的喜宴 艾葳2007年中国股市是属于散户的年代
来源:国家统计局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正式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列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继东部开放、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之后国家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实施这一战略对加快湖北经济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湖北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正确认识和把握湖北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所处的地位,认清形势,分析现状,找准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积极探索有效的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使湖北经济能够迅速步入快车道,走在中西部前列,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本课题以湖北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为依据,就重新核算和修订后的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数据和全国及中部省份进行比较,深入分析影响湖北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和劣势,为加快湖北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湖北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关系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是总量与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经济增长的结构因素都是通过产业部门之间产品的交换、流通、分配才形成相互耦合关系的,并最终表现为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因此,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及其生产活动结果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及其相互关系。经济增长虽然是一个总量变化的过程,但经济总量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的,总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结构的状态并依赖于结构的转换,通常总量增长越迅速结构变动率越高。同时,把产业结构的变化归并到总量中去,进行权衡,也可以分析出经济总量的变化趋势。

    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一般把产业部门的活动划分为三次产业,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等。这种分法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首次提出。随后,历史上,人们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作过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克拉克首先揭示了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他搜集了若干国家劳动力在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移动的统计资料,得出如下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中的比重,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搜集和整理了20多个国家的统计数据,得出了与劳动力变化大体相一致的净产值(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之间的相对比重的变化规律。即随着经济的发展,从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看,存在着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下降,而第二、三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

    H.钱纳里等人根据世界各国的统计数据建立了投入产出多国模型,模拟了结构转变同收入水平的关系。多国模型的标准模式表明,结构转变与收入水平之间存在一些规律性联系,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中工业所占份额上升,农业所占份额下降,而就业结构中,农业所占份额下降,工业所占份额变动缓慢,大部分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为第三产业吸收(见表1)。表1: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多国模型标准

    人均GDP(美元)                100    200    300    400    600   1000    2000   3000
    第一产业占GDP比重(%)        46.4   36.0   30.4   26.7   21.8   18.6    16.3    9.8
    第二产业占GDP比重(%)        13.5   19.6   23.1   25.5   29.0   31.4   33.2c   38.9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40.1   44.4   46.5   47.8   49.2   50.0    50.5   51.3
    第一产业中劳动力的比重(%)   68.1   58.7   49.9   43.6   34.8   28.6    23.7    8.3
    第二产业中劳动力的比重(%)    9.6   16.6   20.5   23.4   27.6   30.7    33.2   40.1
    第三产业中劳动力的比重(%)   22.3   24.7   29.6   33.0   37.6   40.7    43.1   51.6

    总之,经济总量的增长与三次产业结构关系密切。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增长,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人数比重都趋于下降;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人数比重在工业化过程中不断上升,在工业化完成之后趋于下降;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人数比重一直趋于上升,但在工业化初期变化较慢。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合理变化对经济总量的增长也具有一定推动作用。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趋势,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湖北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和全国及中部地区的比较分析

    根据第一次经济普查结果,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及各地区2004年GDP总量和分产业的增加值进行了重新核算和修订。以此为基础,通过将核定后的2004年和2005年湖北GDP总量和产业结构数据与全国及中部地区其它省份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清楚地判断出,湖北在全国及中部地区经济格局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从中也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经济总量排位堪忧,竞争力亟侍提高

    经济总量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2004年和2005年,湖北GDP总量分别为5633.2亿元和6484.5亿元,均占全国GDP总量的3.5%左右,在全国位居中游水平,2004年为第13位,2005年超过湖南,上升为第12位。和中部地区其它省份相比,湖北GDP总量虽然处于靠前的位次,2004年在中部地区居第3位,2005年居第2位,但是,仔细分析起来,湖北的优势并不明显,甚至在某些方面处于弱势(见表2)。表2:湖北GDP总量与全国及中部地区省份对比表

                                         2004年                                                            2005年           2005年比2004年±%            2005年人均GDP
              GDP(亿元)   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GDP      GDP   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GDP
    全国     159878               20956                    73904                    65018                       -    182321    22718                    86208                    73395                       -    9.9   13944
    湖北     5633.2              1020.1                   2320.6                   2292.6                       13    6484.5   1069.8                   2774.4                   2640.3                       12   11.4   11368
    河南     8553.8              1649.6                   4182.1                   2722.1                        5   10535.2   1843.1                   5539.3                   3152.8                        5   14.1   11236
    湖南     5641.9              1156.8                   2190.5                   2294.6                       12    6473.6   1254.9                   2604.6                   2614.1                       13   11.6   10366
    江西     3456.7               663.7                   1565.9                   1227.1                       16    4056.2    770.0                   1914.9                   1371.3                       18   12.8    9439
    安徽     4759.3               950.5                   1844.9                   1963.9                       14    5375.8    940.6                   2234.2                     2201                       15   11.8    8597
    山西     3571.4               261.8                   1919.4                   1390.2                       15    4121.2    257.9                   2307.9                   1555.4                       16   12.5   12320

    注: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

    1、前狼后虎,湖北经济发展在夹缝中面临困境。一方面湖北GDP总量与中部地区领头羊的差距拉大,另一方面与中部地区其它省份的差距却在缩小。与中部地区领头羊河南相比,2005年河南GDP总量已达10535.2亿元,成为全国第五个GDP总量过万亿元的省份,与湖北GDP总量之比由2004年的1.52:1扩大到1.62:1。与湖南相比,虽然2005年湖北GDP总量略高,高出10.9亿元但2004年低于湖南8.7亿元,双方不相上下,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与安徽、山西、江西等省份相比,2004年湖北GDP总量与安徽、山西、江西之比分别为1.18:1、1.58:1和1.63:1,到2005年分别变化为1.21:1、1.57:1和1.60:1,除安徽外,与其它两省的差距均有所缩小。在最近全国第五届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中,湖北竟榜上无名,在中部百强县市排名中,前十名也只有仙桃市(排名第10名)入围。

    2、传统的产业优势受到严峻挑战。2004年湖北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020.1亿元、2320.6亿元和2292.6亿元,在中部地区分居第3位、第2位和第3位;2005年分别增长到1069.8亿元、2774.4亿元和2640.3亿元,在中部地区的排位,第一、二产业增加值位次没变,第三产业增加值上升一位,达到第2位。但是和中部地区其它省份相比,传统的产业优势正在由强变弱。2005年湖北第一产业增加值仅为河南的58.0%、湖南的85.2%,第二产业增加值只相当于河南的二分之一,这与湖北作为传统的工农业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另外,湖北素有九省通衢,商业较为发达之称,而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仅相当于河南的83.7%,与湖南相比,虽然水平相当,但2004年略低。

    3、经济发展速度略低,没有显示出强劲的增长态势。2005年湖北GDP总量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4年增长11.4%,呈现两位数的增长,为1998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即便如此,与中部地区其它省份相比,增长率却最低,分别比河南、江西、山西、安徽、湖南低2.7、1.4、1.1、0.4和0.2个百分点。由于湖北经济发展速度低于中部其它省份,相对落后于中部地区的发展节奏,直接影响湖北经济在中部地区的地位,更谈不上起到领跑的作用。

    4、人均经济总量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部地区也无优势可言。2005年湖北人均GDP总量为11368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1.5%。在中部地区低于山西(12320元)居第2位,和排位靠后的河南(11236元)、湖南(10366元)、江西(9439元)、安徽(8597元)等省份相比,分别高出1.2%、9.7%、20.4%和32.2%,其中与江西、安徽相比有一定的优势外,与河南、湖南相比,已无优势可言,三省水平基本接近,相差不大。

    (二)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影响发展后劲

    经济运行质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是否具有活力并能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与中部地区其它省份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湖北经济运行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财政实力偏弱,增长缺乏强力支撑。一般来说,财政收入是经济运行质量的集中体现。从财政收入总量看,2005年湖北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为374.2亿元,比2004年增长20.5%,财政收入在中部地区排名居第3位,低于河南和湖南两省,处于中游水平,但是增长率明显偏低,排名仅列最后1位,分别比山西、河南、江西、湖南、安徽低23.7、5.0、2.8、1.6和1.1个百分点。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看,2004年湖北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1,2005年上升到5.8,在中部地区除略高于河南外,均低于其它省份,仅2005年分别比山西、安徽、江西和湖南低3.1、0.4、0.4和0.2个百分点(见表3)。表3:湖北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与中部地区省份对比表

                                         2004年                      2005年        2005年比2004年±%
           地方财政收   入(亿元)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地方财政收   入(亿元)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湖北        310.5          5.5               374.2          5.8         20.5
    河南        428.6          5.0               538.0          5.1         25.5
    湖南        316.5          5.6               386.5          6.0         22.1
    江西        205.1          5.9               252.9          6.2         23.3
    安徽        274.4          5.8               333.8          6.2         21.6
    山西        255.3          7.1               368.2          8.9         44.2

    2、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下滑势头比较明显。城乡居民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群众能否真正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标准。2005年湖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78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099.0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9.5%和7.2%。2005年湖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额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3.7%,在中部地区居第3位,比2004年下降1位,低于湖南和山西两省,分别低7.7%和1.4%;增长率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低近2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列最后1位,分别比江西、山西、安徽、河南、湖南低4.5、3.3、3.3、3.0和1.0个百分点。2005年湖北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额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5.2%,在中部地区同样居第3位,也比2004年下降1位,分别比江西和湖南低5.1%和0.6%;增长率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低3.7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排位仅高于安徽,列倒数第2位,分别比河南、山西、江西、湖南低5.2、4.4、3.4和2.7个百分点(见表4)。表4:湖北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及中部地区省份对比表

                                                    2004年                  2005年                                        城镇收入2005年比2004年±%   农民收入2005年比2004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全国                         9422.0                 2936.0                        10493.0                      3255.0   11.4                  10.9
    湖北                         8023.0                 2890.0                         8785.9                      3099.0    9.5                   7.2
    河南                         7704.9                 2553.2                         8668.0                      2870.6   12.5                  12.4
    湖南                         8617.5                 2838.0                         9524.0                      3117.7   10.5                   9.9
    江西                         7559.6                 2953.0                         8619.7                      3266.0   14.0                  10.6
    安徽                         7511.4                 2499.3                         8470.7                      2641.0   12.8                   5.7
    山西                         7902.9                 2589.6                         8913.9                      2890.7   12.8                  11.6

    (三)产业结构虽然总体上相对均衡,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合理的因素

    根据各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比重可以计算出,2005年湖北三次产业结构为16.5:42.8:40.7,呈现出"二三一"结构,和2004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基本没变。在中部地区虽然总体表现比较均衡,但是必须看到,这是一种低水平的均衡。2005年湖北三次产业结构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产业的比重偏高,高出4.1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偏低,低4.5个百分点。和H.钱纳里等人建立的多国模型标准结构相比,2005年湖北人均GDP总量按汇率计算大约为1408美元,通过与人均1000-2000美元的标准结构相比,第三产业的比重低近10个百分点。和2004年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NI1580美元)的平均产业结构12.0:36.9:51.1相比,第三产业的比重也低10多个百分点[注]。和中部地区其它省份相比,2005年第一产业的比重高于山西10.2个百分点,低于其它省份,第二产业的比重比安徽、湖南略高,比山西、河南、江西分别低13.2、9.8和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略低于安徽,低0.2个百分点,高于其它省份(见表5)。由此可见,目前湖北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偏低。

    注:见《经济普查后中国GDP数据解读之二:GDP三次产业结构及国际比较》国家统计局信息网表5:湖北三次产业结构与全国及中部地区省份对比表

                                                 2004年                                      2005年
              GDP   第一产业比重(%)   第二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比重(%)     GDP   第一产业比重(%)   第二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比重(%)
    全国    100.0                13.1                46.2                40.7   100.0                12.4                47.3                40.3
    湖北    100.0                18.1                41.2                40.7   100.0                16.5                42.8                40.7
    河南    100.0                19.3                48.9                31.8   100.0                17.5                52.6                29.9
    湖南    100.0                20.5                38.8                40.7   100.0                19.4                40.2                40.4
    江西    100.0                19.2                45.3                35.5   100.0                19.0                47.2                33.8
    安徽    100.0                20.0                38.8                41.2   100.0                17.5                41.6                40.9
    山西    100.0                 7.4                53.7                38.9   100.0                 6.3                56.0                37.7

    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湖北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我们还从劳动力就业结构、产业内部结构及所有制结构等方面作进一步分析。

    1、劳动力就业结构存在二、三产业失衡的现象。根据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末,湖北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为1042.9万人。其中,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为426.3万人,占40.9%;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为616.6万人,占59.1%。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明显偏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明显偏高。和全国水平相比,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分别低于或高出近10个百分点。和中部地区其它省份相比,湖北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最低,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最高,第二产业分别比河南、山西、江西、湖南、安徽低19.2、7.3、6.6、3.9和2.9个百分点(见表6)。表6:2004年湖北劳动力就业结构与全国及中部地区省份对比表

    二三产业就业人数
    (万人)[注]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数(万人)   比重(%)   人数(万人)   比重(%)
    全国                    30882.8     15463.8           50.1     15419.0   49.9
    湖北                     1042.9       426.3           40.9       616.6   59.1
    河南                     1776.5      1068.0           60.1       708.5   39.9
    湖南                     1123.0       502.8           44.8       620.2   55.2
    江西                      662.9       314.6           47.5       348.3   52.5
    安徽                      966.1       423.6           43.8       542.5   56.2
    山西                      815.3       392.7           48.2      422.56   51.8

    注:经济普查不包括第一产业

    2、产业内部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近年来,湖北产业内部结构经过不断调整,总体上趋于优化,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一是从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来讲,农业比重偏高。2005年湖北农、林、牧、渔业的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为52.5%、2.1%、30.7%和13.3%,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农业产值的比重高出2.9个百分点。和邻近的湖南省相比,农业产值的比重高出6.4个百分点。二是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来讲,工业比重偏低。2005年湖北工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6.6%,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和10.5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比山西、河南低3.2和2.3个百分点,居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山西低7.6个百分点,居第2位。由此可见,湖北工业发展水平低主要表现为规模以上工业发展不够。三是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来讲,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相对较慢。相比较而言,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复杂,为了简便,我们只选取运输邮电仓储业、批零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等几个主要行业进行比较分析。2005年湖北第三产业增加值中,运输邮电仓储业、批零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其它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9.9%、26.8%、4.8%、8.2%和40.3%,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批零贸易餐饮业和运输邮电仓储业的比重略高,分别高3.3和1.2个百分点,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的比重略低,分别低3.5和2.8个百分点。和中部地区其它省份相比,除批零贸易餐饮业的比重优势比较明显以外,其它各业的比重均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见表7)。由此可见,湖北第三产业经过不断发展,商业优势逐步凸现,而其它各业仍需加大发展力度。表7:2005年湖北二三产业内部结构与全国及中部地区省份对比表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注]
           全年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比重(%)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建筑业增加值比重(%)   全年增加值(%)   运输邮电仓储业比重(%)   批零贸易餐饮业比   重(%)   金融保险业比重(%)   房地产业比重(%)   其他第三产业比重(%)
    全国             100.0                  88.4                                77.1                    11.6             100.0                      18.7               23.5       8.3                  11.0                38.5
    湖北             100.0                  86.6                                66.6                    13.4             100.0                      19.9               26.8       4.8                   8.2                40.3
    河南             100.0                  88.9                                58.3                    11.1             100.0                      23.0               26.9       5.6                   8.3                36.2
    湖南             100.0                  84.5                                59.0                    15.5             100.0                      19.5               22.4       4.3                   9.0                44.9
    江西             100.0                  76.0                                43.3                    24.0             100.0                      27.2               23.5       5.0                  12.5                31.8
    安徽             100.0                  82.1                                61.5                    17.9             100.0                      20.3               21.7       4.6                   9.1                44.3
    山西             100.0                  89.8                                74.2                    10.2             100.0                      27.7               22.1       7.8                   6.8                35.6

    

    注:全国数据为2004年数

    3、所有制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成份比重偏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确定下来之后,私营和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根据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湖北共有企业个数7.4万家,其中,以国有、集体企业形式组成的公有制企业2.0万家,占27.4%;私营、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5.4万家,占72.6%。企业实收资本4795.2万元,其中国有和集体资本2899.9万元,60.4%;个人、外商及港澳台商资本1895.3万元,占39.6%。从总体上看,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未改变国有和集体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和全国及中部地区其它省份相比,湖北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则显得相对滞后。2004年湖北私营、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仅相当于全国的2.1%,占全部企业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2个百分点;个人、外商及港澳台商资本占企业实收资本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4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私营、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个数,落后于河南、安徽、湖南,居第4位,占全部企业的比重分别比湖南、安徽低3.8和0.9个百分点;个人、外商及港澳台商资本占企业实收资本总量,落后于河南,居第2位,占企业实收资本的比重分别比安徽、湖南低2.0和1.0个百分点(见表8)。表8:2004年湖北所有制结构与全国及中部地区省份对比表

    企业
    个数(万家)   国有、集体企业形式组成的公有制企业   私营、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企业实收资   本(亿元)   国有和集体资本   个人、外商及港澳台商资本   个数(万家)   比重(%)   个数(万家)   比重(%)   总量(亿元)   比重(%)   总量(亿元)   比重(%)
    全国                                      325.0                         65.6cc         20.2        259.4             79.8                     18.2万         10.1万        56.0          8.1万        44.0
    湖北                                        7.4                            2.0         27.4         5.4c             72.6                     4795.2         2899.9        60.4         1895.3        39.6
    河南                                       26.8                            9.1         33.8         17.7             66.2                     5527.0         3842.9        69.6         1684.1        30.4
    湖南                                        7.6                            1.8         23.6          5.8             76.4                     3510.6         2084.3        59.4         1426.3        40.6
    江西                                        5.7                            1.6         27.8          4.1             72.2                     2430.1         1555.4        64.0          874.7        36.0
    安徽                                        8.2                            2.2         26.5          6.0             73.5                     3270.9         1908.9        58.4         1362.0        41.6
    山西                                        6.6                            2.1         31.8          4.5             68.2                     3454.6         2481.2        71.8          973.4        28.2

    三、湖北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目标

    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必须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特别是对于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水平还不高的湖北而言,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来促进经济总量的扩大尤显重要。但产业结构调整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逐步推进。而且,随着市场的变化,需要不断调整。因此,近两年及"十一五"时期,湖北产业结构的调整应根据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选择调整的侧重点,确定适宜的目标,有条不紊地实施。根据湖北实际,我们认为,近两年及"十一五"时期,湖北产业结构的调整总体重点和目标是:紧紧围绕"四区"建设,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逐步改变二元格局。

    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省委提出了"把湖北建成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发展区和现代物流中心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发展定位。湖北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紧紧围绕这"四区"建设,通过加快"四区"建设,提升三次产业结构水平,降低一产业比重,提高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比重。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6.5:42.8:40.7提升为11:45.8:43.2。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必须注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良性互动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一)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整体提升工业竞争力

    湖北经济与东部沿海等先进省市相比,其差距主要体现在工业上。表现为工业企业单位数少,经济规模不大,尤其表现为产业、产品结构不优,精品名牌产品不多,市场竞争力不强。因此,加快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是实现湖北振兴崛起的紧迫任务。湖北工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建设现代制造业聚集区和高新技术发展区为目标,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整体提升工业竞争力。

    1、做大做强支柱产业。重点支持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调整和发展,在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扩大产能,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加快形成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等4―6个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大产业。汽车工业:全力支持东风汽车(行情,论坛)公司加快发展,2010年,汽车整车生产能力超过130万辆。加快电动汽车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专用汽车,提高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积极融入全球采购体系。钢铁工业:重点支持武钢、新冶钢等骨干企业优化品种结构,加快发展高附加值产品。2010年,钢和钢材生产能力达到2200万吨以上。石化工业:重点推进武汉乙烯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扩大武汉石化、荆门石化原油加工能力,发展乙烯及下游产品,延伸乙烯产业链;加快磷、盐矿资源的深度加工和系列产品开发。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支持光通信设备、移动通信终端、新型电子元器件和激光加工设备等领域的研发制造。装备制造业:重点支持船舶、发电和输变电、数控机床、环保机械及成套设备等加快发展,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增强系统设计和成套供应能力,提高数字化和本地化制造水平,建成武汉船舶和船舶配套产品制造基地、全国重要的发电设备制造基地。

    2、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光电机一体化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强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建设,形成较完备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链,建成世界光纤光缆研发生产基地之一,成为国内光通信设备及器件、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产品的重要研发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产品、新型医药制剂、现代中药等优势产品,建成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基地。加快关键新材料研制,努力将金属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的科技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积极开发高性能数控系统、精密成型、新型仪器仪表等先进制造技术和产品,壮大光机电先进制造产业。到2010年,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0%,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居中西部前列。

    3、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加快食品、纺织、建材工业的改造与发展步伐。食品工业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形成优势特色食品产业群;支持武烟整合资源、调整结构,争取国家重点卷烟品牌规模过百万箱、卷烟工业税收过百亿元;加快发展优质白酒和露酒,扩大骨干啤酒企业生产规模,促进酒业振兴。纺织工业重点推进生产能力向优势企业和棉麻产区集中,加快先进技术、工艺应用和更新改造步伐;提高化纤规模化、差别化水平;积极引进先进印染后整理技术和设备,增强服装面料配套能力;提高服装设计、生产、管理、营销水平。建材工业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和绿色环保装饰装修材料等产品,推动产品升级换代。

    4、整体提升工业竞争力。实施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将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成全国自主创新的重要平台和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将武汉经济开发区建成全国主要汽车生产基地之一、重要的消费类电子和家电生产基地,将襄樊高新技术开发区建成全国重要的轻型车、轿车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要以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产业链的组织方式、开发区的管理模式、市场经济的运作方法,兴办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着力办好武汉石化工业园、宜昌化工工业园、十堰汽车工业园、仙桃无纺布制品工业园等若干工业园区。进一步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关联度,形成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大企业10家、过50亿元的30家、过10亿元的60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经营管理创新,培育扶持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在重点产业中培育100个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三位的拳头产品。

    同时,充分发挥湖北省路桥、水利、电力等方面设计与施工建设的优势,壮大建筑产业。大力培育建筑市场,加快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建筑企业集团,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强制推行建筑节能标准。

    (二)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努力解决"三农"问题

    湖北是农业大省,但湖北农业大而不强,农业仍是弱势产业,农村仍是弱势地区,农民仍是弱势群体,"三农"问题仍是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应多管齐下,从多方面入手,其中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降低农业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中的比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应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区为目标,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1、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在粮食主产区建成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2300万吨左右,水稻和小麦优质率达到60%以上。非粮食主产区在保证粮食自给的基础上,放手推进结构调整。大力实施棉花、油菜、果茶、蔬菜、畜禽、水产和林特等优质产业工程。

    2、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形成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加工型龙头企业50个,创汇过1000万美元的工贸型龙头企业50个。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突破性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特别要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林产品加工业,培育优质产品品牌,将农业大省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注重加强龙头企业和产业板块基地建设,使更多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积极推动优势和特色农产品进入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中百仓储、武商量贩等大型中外连锁超市及其采购系统。

    3、大力推进"科技兴农"。实施"星火富民工程",组织一批重大农业科研专项,推广一批增产增效的实用技术。加强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在良种繁育、农技推广、质量安全、动植物防疫和保护、信息服务、资源与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4、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积极采取综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十一五"期间,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0元以上,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广辟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的非农业收入比重;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城镇特色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组织指导和服务,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力争每年培训转移80万人以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建立劳务输出基地。

    (三)加快发展和提升服务业,着力提高服务水平

    在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比重水平提高,是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高级化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湖北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40.7%,虽然略高于全国40.3%的水平,但与东部及沿海省市相比仍有差距,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相比差距更大。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湖北"两通"(交通、流通)优势,以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区为重点,加快发展和提升服务业,着力提高对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的服务水平。

    1、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和信息业。物流业要围绕建成现代物流中心区,加快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尽快形成以武汉为中心,黄石、十堰、荆州、宜昌、襄樊等大城市为支点,大规模、多品种、高效率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大力培育物流企业集团,优先支持第三方物流发展,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户湖北,着力培育20家左右大型骨干物流企业,推动汽车、钢铁、石化、农产品等优势产业物流和快递物流加速发展。金融业要充分发挥武汉市作为金融机构区域性总部所在地的优势,加快开放步伐,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加快聚集各类金融机构。推进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大力发展银行综合经营业务,建立各类融资平台和信用担保体系,积极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加快发展保险业,提高全省保险的广度和深度。构建多功能、开放式、广辐射、高效有序的金融服务和监管体系。力争2010年金融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4%以上。信息业要提高社会化、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宽带接入,建成全省有线广播电视运行新体系。全省县级以上城区有线电视实现从模拟到数字的整体平移,有线数字用户达到400万户。加快发展电信增值业务,拓展以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业务为重点的电信新业务,推进邮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综合业务体系建设。努力开发信息资源,壮大软件产业。积极推进电子政务信息工程,加速配套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政府和部门网络互通,提高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水平。

    2、大力培育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积极扶持文化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做大做强。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建立文化产业自我发展机制。加快报业、期刊、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文娱演艺、印刷、文博、动漫游戏等行业的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多元化、集团化发展,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旅游业要按照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目标,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重点建设"一江两山",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旅游区、特色旅游区、生态旅游区和红色旅游区。实现旅游目的地和精品名牌建设的重大突破,积极扶持有条件的城市成为全国最佳旅游城市,支持对全省旅游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旅游企业集团壮大规模,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力争201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800亿元。积极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重点发展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要保持适度的房地产业投资规模,提高整体发展水平,规范市场行为,形成配套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会展业要走国际化、专业化、贸易型为主的新路,加强与国内外行业协会与会展机构的交流合作,举办具有产业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常设性会展,促进信息、技术交流,提升区域综合影响力;中介服务业要加强职业规范管理,大力提升会计、律师、审计、咨询、专利、产权交易、技术服务等行业的服务水平;社区服务业要坚持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原则,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拓展服务领域。加快发展物业管理、家庭教育、社区商贸和家政服务等行业,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体系。

    3、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全面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行业,加快流通业态创新。充分发挥湖北商贸流通业发达和四大商业上市公司网络完善的优势,积极推进城市商贸业发展,加快向农村延伸,形成以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为重点的新型商贸流通业。打造各具特色的商贸集聚区,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型商贸零售企业,争取有1至2家进入全国前10名。在商品生产地和集散地扶持发展一批交易量大、管理水平较高的全国性、区域性的大型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湖北商品进入国内外市场提供快速通道和交易平台。"十一五"时期,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达到520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2%。

    四、加快湖北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以上提出的全省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目标,只是对市场主体的导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应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施。但与此同时,政府的作用更不能忽视,政府应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完善相关政策,为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特别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财政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科教人才政策、组织实施重大工程等政策措施,为加快推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一些企业特别是部分国有企业安于现状,缺乏开拓进取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在自主创新、产品开发、结构调整方面显得不积极、不主动,调整与发展的动力不强。这种状况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坚决扭转。要加大企业改革力度,继续实施"三个一批"。一批大型国有企业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一批国有骨干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一批民营企业培育成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加快推进省出资企业改革重组和省直企业脱钩改制工作,通过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加快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和出资人制度,实现省级国有资产的统一监管,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坚定不移地推进非公有制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重要突破。从体制机制和政策等方面,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制度创新、做大做强。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继续发展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健全资本市场,建成全省统一开放的产权交易市场。全面推行经营性用土招标拍卖挂牌制度,探索建立农村集体建设土地流转机制。切实抓好国家流通体制改革试点,构建内外贸一体化的新型流通管理体制。

    大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以对内对外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以优化投资环境为突破口,紧紧抓住国际及发达地区产业向我国及内地转移的机遇,继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借助外力,促进湖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加强与东部及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加大吸纳民营资本的力度与规模,在承接产业转移、资源开发、城市群建设、旅游联合开发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企业联合与协作,积极推动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

    (二)完善财政金融政策,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投入的力度

    产业结构调整有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两种方式。增量调整必须要有投入,而有的存量调整也必须通过一定的投入来激活存量。因此,要围绕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充分发挥财政、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加大对重点产业和领域投入的力度。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农业品种改良、科技推广、基础设施、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劳动力培训、公共卫生、基层文化、生态环境建设等资金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的力度,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有力保障。

    (三)制定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导向

    按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增强对全省产业发展、产业技术、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等相关政策的统筹协调。贯彻实施国家产业政策,适时制定湖北省支持鼓励和限制产业实施目录。按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薄弱环节的扶持。按照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原则,加强对垄断性行业的监管,形成竞争性市场结构。通过严格技术标准、排放标准和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等措施,控制高耗能产业生产能力盲目扩张。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按照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减少资源跨区域大规模调动的原则,优化产业布局。实施中小企业促进计划,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四)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支撑

    选择、组织一批能够充分发挥产业优势的重大项目,抓紧建设实施,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研究、储备一批能够优化产业结构的重大项目,加快前期工作,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规划亿元以上重大工程1070项,投资1万亿元以上。争取武汉80万吨乙烯、鄂州电厂二期、国家骨干公路、铁路、电网项目、武汉轨道交通二号线一期工程、武汉港扩建,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汉江中下游堤防、荆南四河堤防、连江支堤、病险水库整险加固、南水北调四项补偿工程、重要流域(三峡库区、丹江库区、汉江中下游)水污染防治,中等职业教育工程、农村文化、卫生、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武汉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中心、软件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工程纳入国家规划并开工建设。抓紧做好湖北大畈核电站前期工作,做好江汉油田和应城盐穴油气储备等重大项目前期研究工作。

    (五)大力实施科教兴鄂和人才强省战略,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智力保障

    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依靠科技和人才。作为科教大省的湖北,有必要也有条件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鄂和人才强省战略来提升产业结构水平。

    要面向国家战略目标,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开展应用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不断巩固提升湖北在国家科技发展中的地位;面向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重点产业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获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和发明专利,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突出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突出运用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成果,提高汽车、钢铁、化工等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突出发展生物农业、能源、水资源保护和环保技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突出建设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强科技创新与服务公共平台、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建设。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协作,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健全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

    加快推进人才强省战略。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等三支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抓紧培养学科和技术带头人、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县级以上中青年党政领导人才。围绕优势产业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培养各类技能人才;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培养各类实用人才。树立科学人才观,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创新各类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建立健全人才激励与保障机制,推进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坚持尊重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共找到 个相关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全部跟贴 精华区 辩论区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地址:
*用搜狗拼音输入法发帖子,体验更流畅的中文输入>>

设为辩论话题      


热门财经特别推荐

相关链接





搜狐短信 小灵通 性感丽人 言语传情
三星图铃专区
[周杰伦] 千里之外
[誓 言] 求佛
[王力宏] 大城小爱
[王心凌] 花的嫁纱
精品专题推荐
短信企业通秀百变功能
浪漫情怀一起漫步音乐
同城约会今夜告别寂寞
敢来挑战你的球技吗?
 精彩生活 

星座运势 每日财运
花边新闻 魔鬼辞典
情感测试 生活笑话


今日运程如何?财运、事业运、桃花运,给你详细道来!!!





月亮之上
秋天不回来
求佛
千里之外
香水有毒
吉祥三宝
天竺少女

上证 沪B 中300 深成 深B

股票查询


频道精彩推荐

·青藏铁路7.1全线通车
·温家宝出访非洲七国
·扎卡维被炸死 06高考
·2008奥运会 NBA 科比 F1
·2006世界杯 姚明 王治郅
·2006年德国世界杯
·世界杯赛程/电视转播表
·世界杯视频 积分榜
·世界杯精彩图片
·日产轩逸 奇瑞V5 国六条






约定
爱如空气
离歌
江湖笑
城里的月光
太委屈
迷糊娃娃可爱粉红卡通
四季美眉给你最想要的

搜狐分类 ·搜狐商机

财富八卦

·商品渐丰 走进真实朝鲜
·领导人获赠的外国珍宝
·啥是登峰造极的豪华房车
·叫价2.5亿中国第一别墅
·北京最早出现的美女广告
·领导车队出行的特殊待遇
·教师是怎么买得起别墅的
·最不要命的十种工作(图)
·中国公路奇观令人看傻了
·06最新版央视美女排行榜
·作呕的烧鸡加工全过程
财经专题推荐

·新农村建设 权证 油价
·深圳高峰会 人民币升值
·海外上市 股权分置改革
·重启IPO 医改方向之辩 

24小时点击排行



设置首页 - 搜狗输入法 - 支付中心 - 搜狐招聘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 全部新闻 - 全部博文
Copyright © 2018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搜狐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ontact.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