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国庆
在这场持续了半年之久的钢铁巨头收购大战中,安赛乐虽然几次拒绝,但最终还是“嫁”给了米塔尔。安赛乐董事会认为“米塔尔改进了的出价从整体上看优于”北方钢铁大股东莫尔达索夫的出价,并提议创建安赛乐-米塔尔公司。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安赛乐最终转向了米塔尔呢?
表面上看,米塔尔的新报价的确比早先的提案有很大改进。首先,接受了安赛乐的坚持走高附加值产品路线等产业发展模式,并承诺合并后安赛乐在欧洲的工厂不进行重大重组和裁员,以及高盈利率和高分红率等既定政策。
在安赛乐始终坚持并一直攻击的米塔尔公司治理模式方面,米塔尔强调合并后公司将坚持安赛乐的一贯做法,包括:取消米塔尔现在的A、B两类股票区分和不同投票权的做法,一股一票,米塔尔夫妇只持有合并后公司43%的股权,并同意5年的锁定期等约定。
在单股报价上,米塔尔比5月19日的报价又有了提高,平均提价10%,换股和现金补偿的总价相当于每股40.4欧元。
但是,和曾经被安赛乐董事会批准的安赛乐-北方钢铁战略联盟协议相比,这些条件实际上都大幅度后退了。
比如:在大股东控股比例方面,北方钢铁的莫尔达索夫是32%,即使安赛乐实施回购后,也不过增加到39%,低于米塔尔夫妇的43%;莫尔达索夫的报价相当于每股44欧元,而米塔尔只有40.4欧元。
至于产业模式和公司治理模式,安赛乐和北方钢铁早就宣布“完全达到一致”,而这也是安赛乐董事会早先向股东推荐其优于米塔尔报价的地方。米塔尔的新方案并没有高于安-北方案。
米塔尔的方案对安赛乐的管理层明显不利。在安-北方案中,安赛乐的高管全部保持原位不变,北方钢铁只“适当补充”人员。而安-米方案中,虽然安赛乐的现任4名高管,包括CEO都不变,但明确高管层将由7人组成,其中3人由米塔尔提名。高管分工没有宣布,估计CFO将有可能被米塔尔接管。
那么,米塔尔这一在各个方面都不如谢韦尔的方案,为何最终被安赛乐董事会接受呢?从经济上唯一能解释的理由似乎是:安赛乐-米塔尔公司在规模上将远远超过安赛乐-北方钢铁联盟。但安赛乐的董事会在不久前拒绝米塔尔的第二次提议时,不会不知道这样明显的事实。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政治、文化上的因素在最后时刻可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事实上,米塔尔在安赛乐董事会刚宣布安-北联盟方案时,就公开攻击说,新公司“将不是一家欧洲公司,而是一家俄罗斯公司”。有媒体报道,普京总统在安-北联盟方案宣布不久,就公开表示支持这一协议。这也许加重了欧洲人的怀疑,在安赛乐这次董事会之前不久,欧洲媒体对安-北合并的主要疑虑也表现在俄罗斯人有可能控制这家世界上最大钢铁公司的前景上。
欧洲社会一直极力想把俄罗斯拉进自己的同盟圈,甚至不惜承认其“市场经济地位”。但普京的言行也难免不完全符合欧洲人和美国人的口味。虽然莫尔达索夫是一个纯粹的私营企业家,但他被安赛乐最终拒绝,很难说没有背后的政治因素。
对中国钢铁企业来说,安-米合并,自然意味着更大的威胁。但对于所有中国企业来说,此事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中国企业应该清楚地了解到,今后海外并购之路将更加困难,尤其是想并购发达国家在行业内比较有影响的大公司,将会比预想困难得多。对此,应有充分思想准备。经济问题不可能与政治问题完全分开,这就是我们从安赛乐并购案中得到的最重要启示之一。(作者为首钢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魏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