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是全球金融市场屏息以待的一天。美联储将在该日决定是否继续加息,并发表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说明。近期金融市场一直笼罩着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乌云,担心未来几个月利率将会被调升至更高水平。
由于汽油价格猛涨,上月美国消费物价大幅上升,达0.4%,是11年来最高水平。5月份消费物价之所以大幅升高,主要原因是能源价格和房租上涨太快。尽管如此,0.4%的升幅仍然符合经济学家的预期。但核心消费物价上升过高,超出了经济学家们普遍预估的0.2%的升幅,显示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增加。
基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及其同僚最近关于严格控制通货膨胀的一系列强硬讲话,最新出炉的物价上涨数据使美联储在本月底政策会议上第17次提升利率成为定局。美联储可能再提高一两次联邦基金利率,然后结束其长达两年的紧缩信贷运动。
市场之所以如此关注此次FOMC会议,是因为之前连续16次的加息已让美联储陷入是否继续加息的两难境地。
经过连续16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已达5%,美国经济开始显现走软迹象,但通货膨胀率却继续走高。美联储在5月10日发表的声明也模棱两可、含混不清,更令市场对6月份美联储的加息与否心里没数。
目前,美国的货币政策正面临一个艰难抉择:当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率却在上升时,是上调利率还是观望等待?如果按照反通胀要求,应是上调利率;但货币政策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历史数据显示,在美联储收紧银根6个月后,经济增长就会开始减速,但通胀率直到1年后才开始下降。
卸任不久的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在其18年任期中,也遇到过几次类似情况。格老几乎每一次都先于市场而行动,在通胀率达到高点前即停止加息。不过,因为时机把握上并非十分准确,因此也带来了不小负面效果:1994至1995年的加息导致了经济增长明显放缓;2000年由于持续加息,美国经济在2001年3月份开始步入衰退。
反通货膨胀,还是促进经济增长?这显然是一个鱼与熊掌的问题。反通胀的高利率政策将导致银根紧缩、消费抑制、金融市场流动性下降,对全球股票、债券和期货市场会产生不利影响,这正是市场担忧之所在。
自二战以来,美国基本处于通胀阴影下,所以过去的主席格林斯潘、沃克尔在任期内经常是不断加息。现任主席伯南克希望量化通胀,目的是想降低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稳定公众对长期通胀的预期,从而提高货币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但缺点是货币政策将因此变得缺乏灵活性;政策底牌全部亮出后,与市场预期的博弈难免处于下风。有鉴于此,格老一直反对设立所谓“通货膨胀目标”。
在经济增长早已放慢之际,通胀压力毫无疑问会慢慢地退减下来。因此,美联储收紧银根行动,将要上演最后一幕。
事实上,美联储在这次加息周期中,加息总为400基点,较以往周期为高,以往平均只有200基点左右。虽然总幅度并非特别重要,但值得投资者留意的是,在这次收紧银根的周期中,加息次数及每次加息幅度都在意料之中。尽管没有一次收紧银根的周期跟以往一模一样,对金融及经济的影响亦各有不同,但无论如何,在过去35年的6次加息周期中,总可以找到零星共通之处,譬如在每次周期最后一次加息行动之后,美联储准会不久便开始减息行动;债务市场差不多会出现持续上升的情况;美元表现出奇良好;股市通常都会转强;GDP增长通常都较温和。
因此,假如美联储在这次收紧银根周期中,持续加息至8月份,到FOMC会议召开,相信在年底时便会执行减息行动。(作者为金融分析师,现居美国)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