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褚超孚
首先,对构建我国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进行了目标定位: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努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问题,分层次地逐步实现“居者有其屋”,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的居住需要。
其次,提出了设计和实施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的三项原则:市场导向原则、适度保障原则和动态调整原则。
再次,设计了在城镇住房保障需要量与供给能力平衡基础上的分阶段动态调整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的理论框架。其中
“住房保障需要”可分解为保障水平、保障对象和保障规模等三个要素;政府“住房保障供给能力”受制于众多的因素,主要有政府财政承受能力、居民住房消费能力、商品房价格、居民现居住水平、城市发展水平、土地供应和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对城镇住房保障规模具有交互影响的作用。
接着,具体构建了在上述理论框架下的城镇住房保障家庭收入线确定模型、住房保障量预测模型和住房保障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模型,并提出了住房保障水平的倒U型曲线发展假说。这是本研究方案的重点之所在。
最后,对城镇住房保障动态理论框架在浙江省的“三阶段”实施方案进行了应用分析。
综观国外住房政策发展与演化的轨迹,以及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本研究认为,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居民可支配收入较低和住房紧缺的情况下,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对于解决房荒、满足居民基本住房要求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经济适用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公平的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如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着诸如房型结构和面积不合理、价格偏高、享受对象错位等问题,使之偏离了政策的目标。因此,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分析,经济适用房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市场的效率。而廉租房是政府向城镇最低经济收入家庭提供的一种非赢利的全保型的租住用房,作为政府完全保障型的住房将永久性地存在,即使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之后也还依然需要。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廉租房供应体系尚处于建立初期,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供应量太小,工作力度需要大大加强。
对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与模式进行系统性的设计及其区域性的应用研究,是一项极其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只是框架性的初步研究,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有待于大家共同做深入的研究。
(责任编辑:单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