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师大经济学院教授贺力平在《长安论坛》提出:外资银行大规模进入中国,将会在以下方面展示其对中国银行及金融业的影响;其一,增强国内银行在市场上的竞争性:国外银行的进入,肯定会为中国银行的生存发展带来压力,促使国内银行转变治理方式,转变服务方式;其二,改变当前国内银行的股权结构,提升银行的独立性。 而这些影响将最终导致中国银行业在制度安排上的转变,以及金融市场、货币市场政策实施方式的转变。
近两、三年来,大量外国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以持股方式进军中国银行业,贺力平的看法是,分析其原因,包括国内和国际市场两方面的因素。
在国内因素方面,贺力平说主要有三:一是国内银行业市场宏大,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二是外企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的组成部分,许多外资银行正是跟随本国企业一起进入中国的;三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体制性改革,使中国的国内企业日益表现出多样化模式,这些也在一定的局部的领域,为外资银行提供了发展的条件;最后一点是,由于多年来,国内银行长期依附于政府,服务于国企,相对来说,为普通居民提供的服务领域还有待于开发,而这些是国外银行较为成熟的经营内容。
贺力平教授认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国际因素是,首先,在发达经济体内,由于银行业的高度发展,各银行经营利润率相对降低,是外资银行走进中国的动力之一。他同时告诫,中国的银行业在未来也会出现这一趋势,值得注
意。另外,外资银行特别是欧美银行,拥有明显的管理和经营优势,而各国的对外开放,使银行业的国际化趋势已经先于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而出现。
尽管有观点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中国有其非经济性因素;甚至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是为赌人民币升值。但贺力平对此持否定态度。
贺力平说,如何看待国际银行主流?虽然我们无法排除是否有个别银行怀有非经济性目的,或利用政治手段贯彻非经济性意图,也必然会有追求商业利益中的违规行为存在,但就外资银行的主流来看,大多数国际银行是国际法与所在国法的遵守者。同时,对外资银行是否为赌博人民币升值进行的短线投资,贺力平说,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有无外资银行的进入,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近两年都会实现,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外资银行并不具备操纵汇率走势的能力;其次,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会对国际银行进入提供了刺激,使其认为是进入中国的较好时机。但是判断投资是长线还是短线的重要参考依据是,该投资是高流动性还是低流动性投资。贺力平的分析是: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看,主要有两个,一是入股中资银行,二是建立分行,而这两种方式均是属于低流动性投资。同时,无论是入股中国的国内银行,还是建立国际银行分行,都并非是仅有收益而没有风险,甚至还存在较高的风险。据此,贺力平觉得,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更多的是一种国际战略性投资。
应该说,很多中资银行对外资的进入持欢迎态度。究其原因,不外乎这样几点:一,许多国内银行正面临着需要有效的筹资手段来解决资本金的不足;二,中国国内银行的管理者希望通过外资的注入改善今后的金融生态环境,减少政府干预,增加银行经营的独立性;三是,国际银行的入股方式为:股份仅保持着“重要少数方”地位,国内银行并未丧失对本机构的控制权。贺力平说,由于这些因素,使参与各方包括中国政府、国内银行都对外资银行的进入表现了积极态度,今后若干年中,外资银行的进入规模还将会进一步加大;同时,在进一步提高国内银行的竞争力,进一步改变当前国内银行股权结构,提升银行业的独立性方面,还会发挥较大的影响。
但是,贺力平教授在对前景乐观的基础上,也做出如下提醒,即:国内银行经营方式是否提升,银行业体制性转变是否实现,不在于是否引进了外资,更在于改革是否能够继续深化。他认为,即使现在外资大规模进入,但国内银行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其主要股东还是中央政府,股权结构还仍然是国有股一股独大;管理模式也仍旧是政府任命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这个格局并没有改变。银行的改革还任重而道远。
贺力平建议,中国政府在银行当前的大规模外资并购中,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切忌一拥而上。为减少操作中的盲目性,必须规则为先,首先制定出完备规则。政府要做的事情是:帮助当事人成熟起来,理性地判断市场,理性地把握时机,理性地推进银行业的制度性转变。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