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工国际和大同煤业的上市,中国股市自股改以来即被监管层梦寐以求的“全流通”和新股IPO终于美梦成真!可以说,新股的重启说明了“制造牛市”努力的成功,而“全流通”发行新股则是股改的标志性成果。对此,但凡热爱股市、希望中国股市呈现“蓝天”者皆当弹冠相庆。
然而,“全流通”并非一流即通,发新股也非一发就灵,潜行的观点、规章、问题如果得不到根除,那么中国股市的风险便依然存在,而且,在金融开放大显将临之际,这种风险便更显得突出。
首先是市场经济旗帜下的特权即不公问题。事实上,股权分置之所以被人诟病,原因就在于这种制度设计把股东一分为二,且享受截然不同的待遇,从而造就了两类股东事利益上的严重不公,让非流通股享有了绝对的特权。而股改解决的,正是这一历史遗留问题。这就如同电力公司抄表工年薪10万、高速公路收费员月薪8000的问题一样,属于制度上的特权,是必须根除的体制恶瘤。
搞市场经济,如果任由根本性的体制恶瘤存留体内,结果便只能让人更加怀念计划计划的“公平”。可是,大的恶瘤除掉后,小的恶瘤还会存在,特权思想还会存在。于是,我们便看到了中工国际的被爆炒,看到了新股申购中上交所对机构的“政策倾斜”。其中,首日不设涨跌停限制,IPO第一股,“炒新”恶习等制度设计、资源稀缺、旧观念残留,都被庄家利用来爆炒中工。这里,值得思索的问题是,四年熊市后,竟还有人非理性追涨,在20甚至30远高价后依然蜂拥而入!
此外,便是在新股询价、申购问题上上交所对机构大户的倾斜。其实,即便没有“照顾”的特权思想作祟,此种做法也只能表明有关方面对“散户”询价能力的不信任,而恶果便是起点的不公,结果的不公以及形象的败坏。事实早已证明,监管投机,这是投资者最无法承受的投机之最,是中国股市最大的风险所在。
相比之下,倒是深交所在对中工国际恶炒的神速查处上,体现了一个现代交易所应有的办事效率,也让投资者对交易所的公正性肃然起敬。无论是对隐形的庄家,还是对盲目的股民,中工国际都是好的全流通旗帜下的反面教材,所以监管层一定要狠抓不放,给投资者一个明确的交代。在这方面,深交所需要做的工作依然很多。
事实上,“炒新”的恶习不是一天两天能够打下去的,因为股票供给还远远不够,外围逐利资金又数额庞大。但是,在市场化手段暂时失效的情况下,依法依律严查不殆,则是监管各方能够做到的。
其次,真正实现全流通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所以其中会有机会,也会有陷阱。众所周知,除了新发的全流通个股外,至今为止,存量股票的股改还未全部完成,呆在“死角”苦苦挣扎的上市公司还有三四百家,而股改后的G股实现全流通也需要至少一到三年不等。所以,所谓后全流通时代的中国股市不过还是个概念而已。此时,因为有的上市公司还要股改,存在对价和重组预期;股改后的个股有的价格低、业绩好但非流通股很少,容易被主力相中;而有的则存在外资并购等等时髦的概念,也极易被机构炒作……总之,这时候的个股的机会很多,在确定股市反转的大前提下,投资者大可实施“个股为王”的策略,少看波动的大盘。
当然,风险也是需要防范的。一是所谓存在重组预期的个股。这类股票很多,在大势被激活的情况下,主力往往会利用信息真空期爆炒此类个股。炒高了,如果有实质性重组,则继续炒作,司机出局;如果重组预期落空,主力便会制造消息或者疯狂杀跌以求出货;二是大盘的风险仍需要防范。为什么?因为即便股市反转了,那么下半年面临中行上市、外资介入、垃圾股股改、宏观调控、股指期货推出等等不确定因素,中国股市也随时可能陷入中期调整。极个别有个性的个股之外,我想众多的股票是不会逆大盘而动的。这一点担忧,在笔者前几日参加央视“2005年度最具投资价值上市公司颁奖典礼”时也得到了证实。虽然证监会前主席周正庆先生对牛市表示了信心,但在和中国证券主持人之一老姜以及广发基金朱平等人聊天时,大家不约而同表达的,也都是“乐中有忧”的想法。而会议的演讲主题之一也是“公司治理”,这是中国股市系统性的心腹大患。获奖者治理自然稍好,但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智力水平显然是跟不上全流通步伐的。别的不论,面对公司炒股、外资并购、MBO等多种利益诱惑,他们能甘心于丢掉特权而致力于其后的公司治理么?
再次,便是下半年中国股市需要做的几项工作。第一是残余上市公司的股改,对此,笔者曾发表过“应对股改残局的三大政策建议”,不再敷述;第二是股指期货问题。面对外资开放的大格局,这项工作是必须做的,而且越快越好,但注意,这将改变股市的游戏规则;第三是T+0交易制度。全流通的中共国际的炒作告诉我们,T+1已成为主力害人的工具,当早废除之。而只有“T+0”才能体现市场经济的买卖之精髓;第四是张跌停板制度。事实证明,这也是给人侥幸心理、给主力套人便利的“精英思维”产物,适当时候理当废止。
最后,我想要强调的是,全流通对中国股市而言,还只是一个开端。这就好比孙中山时代的共和国一样,有其名了,是一种进步,但实质上的共和却依旧很远。当此之时,严刑峻法是需要的,思想启蒙是需要的,而更需要的,是一点一滴地拓展“全流通”旗帜下的“三公”成果。
注:此处为原文,报纸版有删节。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