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写下这个标题时,恰逢黄健翔关于“伟大意大利”的球赛解说词引起广泛争议。他在致球迷和观众的道歉信中,承认解说中“不恰当地把个人对球队的热爱和自己的岗位角色相混淆了”。
在热烈的赛场气氛中,黄健翔情绪失控,并非完全不可理解。 但观众还是更希望他做到尊重比赛的双方,而不是“偏袒”某一方,确保公平公正。这一偶发事件对经济新闻工作同样具有参照意义。
我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需要加强“软”、“硬”两大体系的建设;“软”、“硬”相互匹配,才能确保经济在良性循环轨道上运行。硬体系是指生产要素条件、企业组织形式、行业布局、市场结构等等。软体系则包括道德、法治、文化、新闻传播等。经济新闻承担着解读政策、传递信息、揭示趋势、舆论监督的职能,是市场经济发展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健康的市场经济体系,必然与健康的经济新闻传播体系相联系。如果经济新闻传播体系存在不健康因素,或者滞后于市场硬体系的发展,将会反过来影响和制约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正常发展。所以,在实践中,经济新闻的采集、制作、传播机制,必然包含并时刻体现着市场经济的伦理要求。
笔者以为,在自由市场经济的旗帜下,经济新闻的基本伦理要求应是相互尊重,即媒体的报道、分析、评论应当体现对各个市场参与方的尊重。
具体说,一是尊重核心信息源。任何报道,都要首先了解核心当事人的背景、立场和主张。做监督报道时,常会遇到当事人刻意回避。即便如此,也要努力接近核心信息源,不能离核心信息源太远。
二是尊重所报道事件的各个参与方。一个新闻事件,除了核心信息源,还有次要信息源、外围信息源。即使核心信息源,有时也不仅只涉及到一个主体。所以,要对各个主要的当事方做多侧面的采访、调查。
三是务须尊重基础事实,不作有罪推定。要充分考虑报道对象所处的制度环境、行业背景以及其他涉及因素,避免做不当的道德判断。要动态把握具体事件的演进,下结论时要留有余地。
秉持尊重各方的立场,是实现报道客观、精准的基础。解读政策时,应当避免一概叫好,也应当避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应尽量充分地反映多方面的意见。在揭示经济活动的趋势时,应当避免迎合某一个市场主体的需求,坚持平衡、客观揭示。在做监督报道时,要以事实服人,以理服人,以专业服人,以法律法规服人。媒体不能将个人或者单位的好恶与自己的社会角色相混淆,要处理好情感和理智之间的平衡。
事实上,我国经济新闻生产能力低,高品质经济新闻的产量低,与这一领域受到体制约束、知识约束、文化约束有关。体制约束主要体现在获取新闻的渠道上:虽然新闻源越来越开放,但记者仍面临不能及时获取相关资讯的情况。随着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日益健全,发言人素质和政府工作透明度不断提高,体制约束将减弱。知识约束主要体现在记者对于市场经济活动的知识准备上:经济新闻的精准特性,要求编辑记者在宏观形势、经济政策以及企业运作多方面贯通把握,难度不小。文化约束主要体现在社会意识和经济行为之间的冲突上:人们对于竞争规则、交易规则、分配规则、创新规则、裁判规则的认识,对于道德、法治、市场行为的认识,都还存在诸多分歧。
我国经济新闻事业进步的进程,也将是这三个“约束”逐步减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软体系建设逐渐强健的过程。
参照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新闻运作模式,对当事人的基本权益的尊重,最终体现在依法报道上。坚持尊重各方的经济新闻伦理道德,是对市场经济秩序的最好维护,也是实现社会道德与市场行为和谐统一的惟一途径。 (责任编辑:魏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