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苏州市民营经济发展报告》指出,到2005年底,苏州市私营企业数达到9.29万家,个体工商户23.1万户;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1801亿元。有媒体说,苏州的民营经济已赶超浙江温州
●苏州和温州像两位武林高手,一直纠缠不清。 从当年“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之争开始,两地不同的发展路径一直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内敛稳重也可以看作是苏州商人的优点,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苏州商人更喜欢做实业,做制造业。而温州人则致力于经营,温州是崇商文化,创业精神非常强烈
●苏州商人和温州商人的最显著区别,可以这样来描述:苏州商人的政府推动力大,温州商人的民间凝聚力强
苏州民营经济总量反超温州?
王伟健:最近,江苏省苏州市工商业联合会、苏州市中小企业局、江苏省苏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了《2005苏州市民营经济发展报告》,可能会引起温州人的注意。这份报告指出,到2005年底,苏州市私营企业数达到9.29万家,个体工商户23.1万户;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1801亿元。有媒体甚至说,苏州的民营经济已经赶上浙江温州。
温州人对此怎么看的?
潘凡平:苏州和温州像两位武林高手,一直纠缠不清。从当年“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之争开始,两地不同的发展路径一直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一提到苏州,温州人首先会想到外资企业和外向型经济。外资一直是苏州经济引以为豪的地方。但听说苏州的民营经济的发展如此迅速,许多温州人并没有表示吃惊。看看中央电视台2006年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上,两家苏州民营品牌分别夺得本土日化企业和地板行业的“标王”就可以看出,苏州民营企业确实在崛起。
王伟健:但是,温州人也许会吃惊于在某些方面的落后,比如在民营企业的注册资金上,温州去年底的数据是:个体工商户23.7万户,注册资金100亿元;私营企业4.4万户,投资者12.87万人,注册资金549.7亿元,总共大约有650亿元,远低于苏州。从这方面看,苏州的民营经济已经赶超温州。
潘凡平:也有人表示不同看法。法泰电器(江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虞国荣是在苏州投资的温州人,他认为,温州有很多条件无法与苏州相比,因此导致不少温州资金外流,如果算上在外投资的温州资本,温州的民营经济和苏州相差并不大。
商人个性决定未来发展?
王伟健:有人认为,地域文化决定人的个性。比较两地人的商业个性,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特点,比如苏州人温和、温州人外向。
潘凡平:温州人就喜欢到外面去闯。温州三面是山,一面是海,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资源稀缺,导致温州人向外寻求发展的欲望强烈,足迹遍布全球。
王伟健:这是很多苏州商人最佩服温州人的地方。
潘凡平:温州民营企业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人。温州人天生敢冒险,哪里有财富就往哪里去。所谓的“炒房团”、“炒煤团”和“炒棉团”,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温州人既有敏锐的市场触角,又有敢于拼搏的精神。
据调查统计,在温州以外的温州人约200万,其中国内约160万,在国内创办企业3万多家,累计投资额超千亿元,年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创造了600多亿元的。温州大学副教授张一力认为,正是庞大的在外温州人的队伍,使得温州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和畅通。温州当地的雄厚资本也更多、更迅速地涉足煤矿、房产、小水电等行业。
王伟健:这方面苏州商人要逊色很多。苏州自古资源丰富,风调雨顺,导致苏州人内敛稳重的个性,缺乏冒险的精神。几乎我遇到的每个苏州商人,都喜欢在苏州守成,而不喜欢对外扩张。虞国荣也说,苏州人是生活的,有了比较好的生活之后,苏州人不愿再去拼搏了;而温州人是生存的,温州人为了生存到处扩张,即使有了亿万家产,他还会不停地去冒险,因为能做成一件事情,就是他最大的乐趣。
潘凡平:温州人还有个优点,那就是互相信任。几个温州人吃一顿饭就可以定一个几亿元的项目,或融资几亿元,这样看似夸张的故事在温州人看来很平常。我记得一个故事,上海某浙江商会的一个副会长,想上一个上海国际鞋城的项目,因缺少资金找到另一个浙江老乡,但这个老乡对副会长并不了解,于是找到上海台州商会副会长王加明。王加明认为项目不错,表示愿意加入,这个老乡于是没了顾忌,直接拍板。他们3人的组合,前后用了3天时间,实质上只有3个小时。
王伟健:苏州市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员表示,这方面苏州商人仍要向温州商人好好学习,经济总量和注册资金不能表示苏州商人已经可以和温州商人相抗衡,甚至还不能相提并论。
民企管理水平有差别
王伟健:其实,内敛稳重也可以看作是苏州商人的优点,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苏州商人更喜欢做实业,做制造业,而温州人则致力于经营。这也是苏州商人和温州商人的差别之一。
潘凡平:苏州人喜欢做制造业,可能与苏州的历史有关。
王伟健:我理解你的说法。苏州是“苏南模式”的主要发祥地,乡镇企业发达。
这些乡镇企业不仅给苏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技术,也给社会培养了很多管理人才。同时,众多世界500强企业入户苏州,提高了苏州企业的管理水平。
鹏云置业集团董事长王立占就表示,民企和外企之间正常的人才流动,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这个方面来说,苏州民营经济有个长处是起点高。
潘凡平:这点对温州企业来说,是值得学习的。温州大型企业的目光一般都比较高,有学习的机会,但对于大量的中小企业来说,由于缺乏苏州这样的外部环境,企业缺乏学习空间,管理水平提高不快。
王伟健:同时,苏州还不乏高素质的制造业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
潘凡平:温州属于企业家人力资本富裕型,即区域内企业家人力资本富裕,但同时专业人力资本相对稀缺。
造成温州专业人力资本稀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宏观来看,虽然温州名声大,但没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经济腹地与苏州等地相比都处于弱势;在文化方面,温州是崇商文化,创业精神非常强烈。同时,温州在教育、科研等方面都落后于苏州等地,没有很好的科研氛围,很难留住技术人才。
从中观来看,温州产业层次以传统轻工为主导,而苏州以电子、信息、材料等高科产业为主导,产业层次不同就决定了对人才的种类、数量吸引的不同。苏州吸引人才的层次更高,密度更大。
从微观来看,温州私营企业多,规模小,数量多,大多是家族企业,财务、营销、人事是企业内自家人管理,既没有把企业内部的人才融进去,又带有排外的情绪。
王伟健:苏州民营企业起点高的另一个解释是,苏州民企的科技含量高。《民营经济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属于民营科技企业的苏州大约有3000家,占民营企业总数的3.5%。截至2005年底,全市经省科技厅备案确认的民营科技企业已达1515家。而在全市706家省高科技企业中有458家为民营科技企业,所占比例高达65%。不仅如此,在全年实施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的418项中,民营的也占全市实施总项目数的80%。
苏州市科技局的有关负责人说,在全市民营企业中具有高、中级职称的科技人员足有2万多人,其中还有不少是学成归国的“海归派”。工商部门有关负责人认为,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民营经济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群体。
潘凡平:温州也是制造业大市,然而大多生产的是中低档产品,行业毛利大多在10%以下。
拿制笔企业来说,部分企业几乎没有多少利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制笔企业老板说:一支圆珠笔的出厂价一般才四五毛钱。面对竞争,面对原材料不断上涨的态势,企业如果加价就没有市场,不加价就没有多少利润,没有科技含量,所以只能采用在原材料上节省的办法。随着传统轻工产业的回报率降低,各种生产资源的紧缺,轻工产业所存在的问题已经开始逐渐显现。
政府力量:推动还是阻碍?
潘凡平:能感觉到苏州民营经济起步的时候,政府在后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王伟健:的确如此,从早期的乡镇企业的发展到后来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再到现在民营经济的推动,在苏州的经济发展中,政府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2003年,由时任市委书记王珉和市长杨卫泽亲自带队,各区和县级市主要领导参加的考察团赴温州学习考察,对温州的民营经济作实地了解。回到苏州后以及第二年,苏州市又请温州商人来做报告。2003年,时任无锡市委书记的王荣也率领无锡党政一班人赴温州学习考察,苏南其他地区的党政领导都曾到温州,形成了一股学习温州的浪潮。
2004年,苏州出台1号文件《关于促进民营经济腾飞的决定》,启动了民营经济腾飞计划。这个计划提出,到2006年,全市民营经济基本实现主要指标比2003年翻一番,使苏州成为江苏民营经济发展龙头和全国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地区。各县级市、区结合实际,各自制定了明确的目标任务。
潘凡平:苏州商人和温州商人的最显著区别,可以这样来描述:苏州商人的政府推动力大,温州商人的民间凝聚力强。
王伟健:可以这么说。近年来,苏州在公务员服务、行政管理、道路等方面的软硬件建设都投注了很大的力度。另外,苏州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辟地建造和培养特色产业基地30多个,很多产业都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此外苏州市建立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招商服务中心等,更是凸显了强势政府形象。政府的力量对于民营经济来说,到底是推动还是阻碍,还很难说,但在目前,这个力量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
潘凡平:温州一直注重市场这个“无形之手”的调控,但这几年也在重视政府的作用,比如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在温州民营经济推进产业升级和产业创新方面,政府加大扶持力度,而最突出的做法便是“民外合璧、以民引外”的招商引资政策。这是温州经济发展的大胆尝试。温州政府在向“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角色转变。
王伟健:但与温州的比较,苏州人还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苏州市工商业联合会会长、苏州市商会会长姚东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要提苏州的民营经济已经超过了温州。” 他认为,苏州在发展了外资之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温州在发展了民营经济后大力引进外资,说明两地都在反思自己的发展思路,从这方面来说,两地民营经济发展的比较意义在于给对方提供更好的经验和思路。
新苏州模式与温州模式
以往提起“苏州模式”,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它那极具特色的招商引资手段,苏州历届政府打造的这种“苏州经验”,目前也正在被各地竞相效仿。但是,近一段时期以来,历来有“厚外薄私”之嫌的“苏州模式”正在经历着一些微妙的变化:平衡外企与民企的天平,摆脱“只长骨头不长肉”的“苏州模式”,创立“内外并重、富民优先”的“新苏州模式”。
“新苏州模式”正在弥补外资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产业短板”。如今的苏州正在解决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问题,改变苏州服务业滞后于制造业的局面,并且正在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经济”和“民营经济”这两条“短腿”与“外向经济”一起发展的 “三足鼎立”格局。其实这也映射出了江苏省对于地方执政能力和目标的转换。从“九五”期间的“强省富民”,到后来的“富民强省”,再到现今的“富民优先”,这是地方政府执政目标的变迁。而从国家的角度来说,以往考察地方政府政绩主要还是经济挂帅,“崇拜”盛行。但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央政府开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这就需要进一步界定市场和政府的边界,简单来说,就是“市场管效率,政府管公平”。
(摘自《中国经济周刊》)
新苏州模式已从外源性经济向内外源并举发展,而温州模式则试图通过内、外源经济的嫁接、融合激活内源经济的活力。在这一方面,苏、温合流的趋势已经相当明显。
从新苏州模式与温州模式的发展路径中,人们可以看到,苏州是政府先发展外向型经济再做内源的民营化;而温州是先做内源民营化,到一定阶段后,政府再加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两地政府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不约而同地进行了制度变迁,力图克服模式内部缺陷,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种市场主导、政府增进,也就是政府在尊重市场的基础上顺应发展要求去推进的发展模式正在长三角逐渐兴起。
(摘自新华网) (责任编辑:马明超) |